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5章 九五 · 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译文: 受劓刑刖刑之困,因官位所累,但逐渐得以脱困,利于举行祭祀。

含义: 困顿如受刑般痛苦(劓刖),因职位或身份所累(困于赤绂),但通过缓慢努力(乃徐有说),最终解脱,并宜以诚信祭祀感恩(利用祭祀)。象征以柔克刚,诚心化困。

九五故事:

大梁城,依旧是人烟阜盛,车水马龙。但重返此地的困明,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御史,而是一个衣衫褴褛、须发斑白,眼中却燃烧着不屈火焰的“归来者”。

他寻了一处最偏僻、最廉价的“流云客舍”住下,这里鱼龙混杂,多是些不得志的寒士、落魄的商贾,反而便于他隐藏行迹。

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并非如常人想象的那般,去敲响登闻鼓,或拦驾告御状。三年前的教训,以及这一路来的磨难,早已让他褪去了年轻的莽撞。

他深知,庞涓如今权势更盛,党羽遍布朝野。自己这个“前御史”的身份,非但不是护身符,反而是一道催命符,一个醒目的靶子。

“困于赤绂。”

这身曾经的荣耀官袍(赤绂),如今成了他最大的负累和困境之源。只要他顶着这个身份出现,立刻就会陷入庞涓及其党羽编织的天罗地网。

果然,他试图拜访几位昔日还算正直的同僚故旧,对方或避而不见,或隔着门缝低声劝他:“困明兄,庞涓势大,耳目众多,你……你还是速速离京吧,莫要再引火烧身!”

他甚至不敢轻易去吏部投书申冤,那无异于自投罗网。

一种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而来。他仿佛被孤立在一座孤岛上,周围是看不见的铜墙铁壁,每一次试图发声,都被无情地弹回。

这种有冤难申、有志难舒的憋闷与压抑,比诏狱中的木枷镣铐更让人窒息。它不伤皮肉,却专啃噬人的精神和意志。

“劓刖。”

如同遭受了割鼻砍足的酷刑,他感到自己的尊严被践踏,发声的权利被剥夺,前进的道路被斩断。每一次被拒绝,每一次感受到那无形的壁垒,都像是在他心上割了一刀。

夜深人静时,他躺在客舍坚硬的板铺上,望着窗外冰冷的月光,也曾感到过刻骨的绝望。难道他千辛万苦来到大梁,就只能像阴沟里的老鼠一样躲藏,最终悄无声息地消失吗?

不。

困明坐起身,眼神在黑暗中熠熠生辉。诏狱三年他都熬过来了,家园被夺、妻离子散他都承受住了,这点精神上的酷刑,打不垮他!

硬碰硬是死路一条。他需要改变策略。

“乃徐有说。”

他不再寻求直接的、激烈的对抗,而是决定采用一种更缓慢、更迂回,但也可能更持久、更深入的方式——着书立说,结交清流。

他将自己关在狭小的客舍房间里,找来最便宜的竹简和笔墨。他要将庞涓及其党羽的种种罪状,将朝政的**,将民间的疾苦,将他对于治国安邦的思考,全部诉诸笔端。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诉状,而是一部融合了事实、批判与理想的着作。他引经据典,剖析时弊,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他写庞涓如何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写军备如何被侵吞,导致边关将士饥寒交迫;写赋税如何沉重,逼得百姓卖儿鬻女;写司法如何不公,使得冤狱遍地……

他给这部书取名为 《刍荛论》 ,意为“草野之人的议论”,谦逊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着书的同时,他开始有选择地结交一些尚未被庞涓势力完全渗透、或者本身就对现状不满的士子、学者。他不再以“前御史困明”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博学多才、关心时政的“寒士”身份出现。

在客舍的茶肆,在城西的旧书市,在一些清贫士子的聚会上,他与人辩论经义,探讨古今,偶尔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忧愤。

他的学识,他沉稳的气度,他话语间那份发自肺腑的对家国百姓的关怀,渐渐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

一位名叫季礼的年轻士子,被他所言深深打动,主动与他结交,并将他引荐给自己的老师——一位在士林中颇有清望、但因性格耿直而一直不得重用的老博士周允。

周允读了困明《刍荛论》的部分手稿,拍案叫绝,老泪纵横:“不想朝野昏聩至此,尚有如此清醒耿介之声!此论切中时弊,字字珠玑,乃济世之良药也!”

在周允、季礼等清流士子的帮助下,《刍荛论》的手抄本开始在小范围内秘密流传。它像一股地下的暗流,悄然浸润着那些尚未完全麻木的心灵。

起初,庞涓党羽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不过是几个穷酸书生的狂吠。但随着《刍荛论》的影响逐渐扩大,甚至一些中低层官员也开始私下传阅、议论,他们才感到了一丝不安。

有人试图追查作者,但困明隐藏得极好,加之周允等人的掩护,几次都化险为夷。

岁月如流,悄然数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困明在大梁城中,过着深居简出、清贫如洗的生活。他靠着为人抄书写信、甚至偶尔卖字换取微薄收入,维持着最基本的生存,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着书和传播思想之中。

他的头发更白了,背也有些微驼,但眼神却愈发锐利和坚定。

这些年里,新君也逐渐成年,对权倾朝野的庞涓,内心并非没有忌惮。他偶尔也能从一些隐秘渠道,听到关于《刍荛论》和其作者的零星议论,心中不免产生好奇与探究。

转机,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到来。

周允通过旧日门生,得知新君将于渭水之滨,举行一场祈求国泰民安的春祭。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困明与周允、季礼等人秘密商议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利用祭祀。”

他们要利用这次祭祀的机会,不是去拦驾喊冤,而是要做一件更能震动人心、彰显天道正义的事情。

春祭当日,渭水之滨,旌旗招展,仪仗森严。新君率文武百官,肃立于祭坛之下,庞涓亦在其列,神色倨傲。

庄重的礼乐声中,祭祀仪式一项项进行。

就在主祭官诵读完官方祝文,准备进行下一项仪式时——

在远离祭坛、但又能被清晰看到的一处高坡上,突然出现了数十名身着白色麻衣的士子。他们沉默无声,如同白色的石雕。

为首者,正是困明!

他洗净了脸容,整理好了须发,虽然依旧身着布衣,但那历经磨难而愈发挺拔的身姿,那饱经风霜却清澈坚定的眼神,在阳光下竟有一种令人不敢直视的光芒。

他手中捧着的,不是祭品,而是数卷厚厚的《刍荛论》竹简。

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困明面向祭坛和渭水,朗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在场许多人的耳中:

“皇天后土,渭水为证!臣,前御史困明,蒙冤数载,九死一生!今日于此,非为己身之冤,乃为天下苍生请命!”

他并未激烈控诉,而是开始沉声诵读《刍荛论》中的核心篇章。字字血泪,句句诛心,将庞涓一党的罪行,将朝政的昏暗,将民间的苦难,**裸地揭露在光天化日、国家祭坛之下!

“……权奸当道,忠良衔冤!军政废弛,民生日艰!此非天灾,实乃**!望君上擦亮圣眼,体察民情,斩除奸佞,廓清朝纲!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

他的声音,与渭水的涛声、与旷野的风声混合在一起,带着一种悲怆而磅礴的力量。

庞涓脸色剧变,厉声喝道:“狂徒!竟敢扰乱祭祀!左右,与我拿下!”

但,已经晚了。

困明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在场的百官和士子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许多早已对庞涓不满的官员,眼中露出了快意和敬佩之色。那些清流士子,更是群情激动。

新君站在祭坛上,看着高坡上那个白色的、决然的身影,听着那掷地有声的控诉与谏言,脸色变幻不定。他早已对庞涓的专权有所不满,《刍荛论》他也隐约听说过,今日亲见其作者以如此惨烈而庄严的方式直谏,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且慢!”新君终于开口,制止了上前的卫兵。

他目光复杂地看着困明,良久,缓缓道:“你所言之事,朕……已知悉。且退下,容朕……细查。”

这句话,如同一道赦令,也如同一把利剑,悬在了庞涓的头顶。

困明深深一揖,不再多言,与那些白衣士子,如同来时一样,沉默而有序地退去。

这场“渭水之滨的祭祀直谏”,如同野火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大梁,甚至整个魏国。

舆论彻底转向。困明的冤情,《刍荛论》的深刻,庞涓的罪行,成了街头巷尾、酒肆茶楼最热门的话题。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新君顺势而为的清查下,庞涓及其党羽的罪行被一一揭露出来。结党营私、贪墨军饷、陷害忠良、欺压百姓……铁证如山!

庞涓倒台了。被革去一切官职,查抄家产,最终被赐死。其党羽也树倒猢狲散,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朝野震动,人心大快!

困明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

新君亲自下诏,为他恢复名誉,并感念其忠贞与才华,欲予重用。

站在曾经囚禁他的诏狱之外,看着街上欢呼的人群,困明脸上并无太多喜色。他仰望苍天,心中默念:

这场旷日持久的困局,终于以柔克刚,以诚化险。而他,将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去面对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通过描绘困明抵达大梁后,因“前御史”身份反而遭受排挤和无形压制(困于赤绂),精神上如同受刑般痛苦(劓刖)。他放弃直接硬碰硬的冒险方式,转而采取着书立说(《刍荛论》)、结交清流士子的缓慢渗透策略(乃徐有说),历经数年积累,最终利用国君祭祀的机会,以一场公开、庄严而非对抗的直谏(利用祭祀),成功引发舆论海啸,震动朝野,促使新君下定决心彻查,最终扳倒权奸,昭雪冤屈。这深刻阐释了困卦九五爻辞的智慧:在困境源于某种身份或地位的负累时,不必执着于正面对抗,而应以柔克刚,通过持续不断的诚信努力和智慧传播(徐说),借助恰当的时机和平台(祭祀),方能从根本上化解困局,实现真正的脱困与升华。诚信与智慧,是化解高位困境的终极力量。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