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郊野与人和同,没有悔恨。
含义:团结的事业完成之后,不居功自傲,不追求名利,甘愿退处于权力中心的边缘(于郊),如此便可没有悔恨。
上九故事:
朝歌城头,玄鸟旗颓然坠地,取而代之的是周族的赤色旌旗,在带着焦糊气息的风中猎猎作响。
牧野之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曾经繁华奢靡的殷商王畿,如今处处断壁残垣,空气中混杂着血腥、烟尘和一种新旧交替特有的茫然。但在这片满目疮痍之上,一种新的秩序,正由镐京而来的征服者们,以惊人的效率构建着。
镐京,周庙。
编钟磬管,奏响庄严肃穆的雅乐。牺牲的香气袅袅升起,萦绕在绘有日月星辰的梁柱之间。
周武王姬发,身着黼黻冕服,立于宗庙大殿中央,面容比几年前更加坚毅,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与沉重。他身后,是依序排列的文武功臣:周公旦、召公奭、南宫适、散宜生……以及,站在最前方,那位银须白发,身形依旧挺拔如松的尚父——姜子牙。
今日,是论功行赏,分封诸侯的大典。
“……咨尔叔鲜,封于管地;咨尔叔度,封于蔡地……咨尔南宫适,勇冠三军,封于鄂……咨尔散宜生,智谋深远,封于散……”
洪亮的唱名声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名字被念出,都代表着一方新的诸侯诞生,一片土地有了新的主人。受封者无不面露激动,趋步上前,躬身领受那象征着权力与责任的玄圭和茅土。
姬发的目光,一次次扫过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面孔,心中既有欣慰,亦有深思。天下虽定,然如何安置这些功勋卓着的臣子,如何平衡各方势力,确保新生的周王朝不再重蹈殷商宗室内斗、诸侯离心的覆辙,是比战场厮杀更复杂的考验。
终于,轮到了功劳最为卓着,被尊为“师尚父”的姜子牙。
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老人身上。按照功劳、资历以及与王室的亲密关系,所有人都认为,他理应获得最富庶、最靠近王畿的封地。
姬发深吸一口气,声音格外郑重:“尚父姜子牙,辅佐先文王,奠定王基;襄助朕身,克殷伐纣,厥功至伟!朕欲……”
“大王。”
一个平和却清晰的声音打断了武王的话。
众人皆是一怔,循声望去,只见姜子牙微微躬身,出列行礼。
姬发也略显意外,温和道:“尚父有何建言?”
姜子牙抬起头,目光清澈而深邃,仿佛能洞穿庙堂的辉煌,看到更遥远的未来。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如珠玉落盘,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老臣,不敢受王畿近藩之封。”
一言既出,满殿皆惊。连周公旦和召公奭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姬发眉头微蹙:“尚父何出此言?以卿之功,裂土封侯,受之无愧!莫非是嫌封地不够?”
姜子牙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淡然的微笑:“非也。大王厚爱,老臣心领。然,老臣所欲请封之地,并非镐京左近之沃土。”
“哦?”姬发身体微微前倾,“尚父欲封何处?”
姜子牙转身,手指缓缓指向东方,那方向,远远超出了如今周王朝有效控制的区域,指向了传说中濒临东海、遍布莱夷、风俗迥异的蛮荒之地。
“老臣,愿请封于营丘(后世临淄附近),为大王镇守东方边陲,开化那片未沐王化的‘东夷’之地。”
“营丘?齐地?”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
“那里是东夷腹地,瘴疠横行,民风彪悍,不服王化久矣!”
“太公何以自请去那等荒僻之所?”
“以首功之臣,就封于边鄙‘郊野’之地,这……”
就连姬发也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姜子牙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下意识地劝道:“尚父年事已高,齐地偏远艰苦,蛮夷未服,朕岂能忍心让尚父晚年受此颠簸劳顿之苦?镐京离不开尚父,朕,也离不开尚父之谋略啊!”
话语中,充满了真挚的不舍与担忧。
姜子牙再次躬身,语气却异常坚定:“大王,正因其地偏远,蛮夷未服,才更需要人去经营,去‘同人’。”
他环视殿中众臣,目光最后落回武王脸上,声音沉稳而有力:
“牧野之功,非一人一姓之功,乃天下同人之果。如今商纣虽灭,然四海之内,犹有未沐周礼、未感周德之民,譬如东方齐地。若我等功成之后,皆贪恋中枢权柄,聚集于王畿繁华之地,视边远蛮荒为畏途,则我等‘同人’之志何在?‘天下为公’之心何存?”
他顿了顿,继续道:“《易》云:‘同人于郊,无悔’。这‘郊’,便是王畿之外的广阔天地,是权力中心的边缘。老臣请封齐地,非是自弃,实乃是去践行更广阔的‘同人’理想。以周之文明,化夷狄之陋俗;以王之道义,收边陲之人心。此正所谓‘功成不居,退处于郊’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将大周德政推行于四海,方能使我周室基业,不止于中原一隅,而真正根植于天下!如此,老臣心中,方可‘无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