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09章 针没下,病好了

针灸鼻祖涪翁传 第309章 针没下,病好了

作者:字游世界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19:07:04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夏日的午后,毒辣的太阳将村口的空地烤得滚烫,却丝毫无法阻挡孩童们的热情。

一场名为“点穴侠”的游戏正在上演。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高踞石台,双手负后,俨然一代宗师,他猛地睁眼,遥指下方一个奔跑躲闪的伙伴,声如洪钟:“风池!”

话音未落,另一个早已埋伏好的孩子如猎豹般窜出,伸出食指,精准地虚点在“猎物”的后颈窝上。

被“点中”的孩子夸张地浑身一僵,随即软倒在地,引得周围一片哄堂大笑。

笑声在燥热的空气中回荡,震得树叶簌簌作响。

然而,就在这片纯粹的欢乐之中,异变陡生。

七个刚刚被“点中”过风池穴的孩子,仿佛被一声无形的号令惊醒,竟不约而同地停下动作,齐齐打了个惊天动地的大喷嚏!

一股辛辣的热流从他们鼻腔中轰然炸开,瞬间,好几个因为夏日贪凉而鼻塞了几天的孩子,只觉得神清气爽,呼吸前所未有的通畅。

更有甚者,三个平日里见了阳光就睁不开眼的畏光孩童,此刻竟茫然地抬起头,直视着那轮刺目的炎阳,眼中非但没有泪水,反而流露出一丝奇异的舒适感。

柳妻恰好端着一盆浆洗的衣物路过,这诡异而又整齐划一的场景,让她脚步一顿。

她的目光扫过那七个孩子,又落在他们嬉闹奔跑的轨迹上。

孩童们的笑声依旧,游戏还在继续,可柳妻的心头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放下木盆,静静地观察着。

孩子们喊出的穴位名,从“风池”到“肩井”,再到“曲池”,看似杂乱无章,可当柳妻在心中默念串联时,一个尘封于《针经》古老残卷中的阵法——“七童启阳阵”赫然成型!

这是一种借七名纯阳之体的孩童之气,激发彼此生命潜能的古老仪式,早已失传千年。

更让她心惊的是,孩子们追逐跳跃的节奏,每一次落地、每一次转身,都隐隐暗合着“三息定脉”的独特律动。

那是针灸大家在为重症病人调理气血时,才会使用的呼吸与步法合一的秘术。

一场孩童的嬉戏,竟在无意之间,完成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群体阳气提振!

柳妻没有出声制止,她的眼神复杂而深邃,混杂着震撼、明悟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

她只是默默地回到家中,取来一块半人高的小石碑,趁着夜色,悄悄立在了那片游戏场的边缘。

碑上没有记载这桩奇事,只用古朴的笔法刻了四个字:“此处宜跳”。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庄的异象并未就此停止,反而如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村东头的张寡妇,是村里最好的织户。

丈夫早逝,她便将所有的悲伤与思念都织进了那一匹匹粗布里。

可最近,她织出的布却变得有些不同寻常。

凡是穿上她织的衣裳的村民,都感觉劳作一天的肩颈酸痛,竟会莫名其M地缓解几分。

柳妻听闻此事,特意上门讨要了一块。

那布入手粗糙,并无特异之处。

可当她将其展开,对着光亮细细察看时,瞳孔骤然收缩。

布匹的经纬交错之间,纬线的密度竟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富有生命韵律的变化。

这变化并非随机,而是与人体十二经脉的走向分布完全一致!

对应肝经的区域,纬线密实紧凑,充满了春日生发的昂扬之气;而行至膀胱经的地段,又变得疏朗通透,宛如冬日万物封藏的沉静。

柳妻拿着布,找到了正在织机前忙碌的张寡妇。

妇人神情憔悴,双目微闭,手中木梭翻飞如蝶,口中却在低声默念着什么。

柳妻凝神细听,听到的竟是《诊脉法》中的词句!

“寸口脉,心主之,浮为风,沉为气……”

原来,妇人丧夫后心中悲郁难解,便靠着默念亡夫生前教她的这些粗浅医理来排遣愁绪。

心随念动,念随息走,呼吸的节律不知不觉间便通过手臂,传递给了手中的木梭。

这一呼一吸,一念一动,竟将人体经络的运行至理,原原本本地织入了一匹凡布之中!

柳妻心中巨震,她取过这匹布,来到村里一位患有严重风湿的老人床前,将布轻轻覆在他僵硬的关节上。

一炷香的功夫,只听“咔吧”一声轻响,老人那常年无法伸直的膝盖,竟然微微颤动了一下,紧绷的皮肉也肉眼可见地松弛下来。

柳妻命人将这些布匹悉心收藏,并亲笔题名“心梭锦”。

她对张寡妇说:“以后织布,不必刻意,心里想什么,就织什么。”

秋夜,凉风骤起。

连日操劳的柳妻,终是病倒了,高热来势汹汹,整个人烧得如同火炭。

村里的土郎中们围着她团团转,汤药、针灸轮番上阵,却无一见效。

在众人焦急的目光中,柳妻却挣扎着推开所有的汤药,她声音嘶哑而坚定:“不针,不药……扶我去祠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众人不解,却拗不过她。

她独自一人躺在祠堂冰冷的木板床上,很快便陷入了昏沉。

在混沌的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她看到七个模糊不清的身影,无面无语,如青烟般围立在她的床边。

他们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站着,呼吸的节奏却惊人地同步。

当他们吸气时,柳妻能清晰地感知到,祠堂外的老槐树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起,齐刷刷地向上扬起。

当他们呼气时,她床头帐幔内的烛火,又被另一股力量压下,火苗齐齐向内一沉。

一吸一呼,仿佛整个村庄的脉搏都在与他们共振。

紧接着,柳妻感到一股温和却磅礴的气流,从她的百会穴缓缓灌入,清凉如水,沿着她的督脉一路下行。

所过之处,灼热的经络如同被甘泉洗涤,焦躁的脏腑也渐渐安宁。

气流抵达尾闾后,又调转方向,溯流而上。

如此循环往复,整整七周天。

当第七个循环结束时,她猛地睁开双眼,只觉浑身汗出如浆,高热已退,神思前所未有的清明。

祠堂内空无一人,唯有烛火静静燃烧。

可第二天她派人查访才得知,就在昨夜,全村不多不少,正好有七户人家,因为各种原因,不约而同地在窗前静坐调息。

而他们静坐的朝向,无一例外,正对着村子的祠堂。

柳妻手捧着温热的米粥,滚烫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滴入碗中。

她喃喃自语:“原来我不是被救,是被养……”

霜降之夜,万物肃杀。

村中那口古井井壁上的青苔,却反常地再度泛起新绿。

子时,井水无风自动,形成一个缓缓旋转的旋涡。

柳妻已在井边静候多时。

她凝视着旋转的水面,只见井水中竟慢慢浮现出两道交错的虚影。

一道身影,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执一卷竹简,坐而论道,神情肃穆,正是涪翁的残念。

另一道身影,则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正蹲在地上,用泥巴和石块修补一座破旧的石灶,动作专注而笨拙,正是当年的阿禾。

老者的教诲与少年的劳作,两道光影在水面中央缓缓交融。

就在那交汇之处,一幅完整的图案渐渐清晰——左边是一个古朴的“教”字,右边是一个厚重的“承”字。

连接二字的,不再是冰冷的笔画,而是一座由无数银针构成的桥梁。

桥梁之下,奔流不息的,正是涪水完整的地貌图。

一个声音,同时在柳妻的心底响起,仿佛是涪翁与阿禾的合声:“道在炊烟里,不在竹简中。”

话音落下,两道光影如梦幻泡影般缓缓消散,井水复归平静。

只有井壁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深刻的字迹:“师者,常也。”

柳妻对着古井,恭恭敬敬地跪拜三叩。

当她起身时,怀中那卷她视若珍宝的《针经》残卷,竟无火自燃,于她掌心化作一捧飞灰,随夜风而去,再无踪迹。

传承,已经完成。

某日拂晓,天光乍破。

涪水边的村民们被一声惊呼吸引,纷纷奔向江岸。

只见平日里平平无奇的主沙洲上,竟在一夜之间,出现了一道鬼斧神工的痕迹!

那是一道雄浑无匹的斜捺,宽达十丈,深嵌入沙地之中,仿佛由巨人之笔挥就。

这道新出现的捺,与前些日子在沙洲上陆续浮现的残缺笔画完美地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完整“承”字。

字迹似由千万人的足迹日夜不停地踩踏而成,又似潮汐以最玄妙的规律自然冲刷而成,充满了道法自然的气息。

村里的孩童们早已跑了上去,在那巨大的壁画里追逐嬉戏,全然不知自己正脚踏着何等伟大的奇迹。

柳妻立于高岸之上,静静地望着。

一缕朝阳恰好穿过“承”字最后一笔的锋芒,将金色的光辉洒满了整个村庄,也映亮了她平静的脸庞。

她微微一笑,转身离去,这一次,再也没有回头。

而在千里之外的七十二医坊密室中,供奉着那卷《针经》残卷的香案上,最后一缕化为灰烬的烟气袅袅升起,在空中最后一次凝聚成形,浮现出三个淡不可见的字。

不用谢。

传承已入万家炊火,世间再无涪翁。

春耕时节,万物复苏,整个村庄都陷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劳作之中。

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弯腰的背影和吆喝的号子。

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劳累与病痛却也从不缺席。

扭伤的腰、酸痛的腿、因风寒而起的咳嗽气喘,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此刻的村里却没有一个正经的大夫。

唯一的药童,还是前几日刚从一群半大孩子里选出来的,一个叫石头的木讷少年。

他既不识药理,更不懂脉象,整日里除了帮忙熬煮些祛湿的草药汤,便是在灶房里笨手笨脚地帮厨。

众人看着他,都暗自摇头,只盼着这个春天能安稳度过,别出什么大乱子才好。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