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8章 历史学家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第8章 历史学家

作者:陈同学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7 14:34:3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林夏的指尖在泛黄的《光绪朝朱批奏折》上停顿第三秒时,窗外的蝉鸣突然歇了,档案馆阅览室的吊扇吱呀转着,把纸页间散发出的樟木香气吹得满室都是。他低头看向奏折末尾“臣李鸿章跪奏”的朱红落款,笔尖在笔记本上轻轻划出一道横线——这是今天找到的第三处关于漕运改革的关键记载,墨迹在纸页上晕开的弧度,像极了去年在运河边看到的老船闸闸门曲线。

“林老师,您要的《漕运史话》我给您借来了。”实习生小孟抱着一摞蓝皮线装书走进来,额角沾着的汗滴落在书脊烫金字上,“管理员说这是馆里仅存的孤本,让您看完务必尽快归还,还特意叮嘱不能用钢笔在旁边做标记。”

林夏连忙放下手中的奏折,起身接过书时指尖触到冰凉的书皮,心里泛起一阵对旧物的珍视。“辛苦你跑这一趟,”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前几任读者的铅笔批注,“上次跟你说的道光年间漕运水手账簿,你帮我查到馆藏编号了吗?我总觉得那本账簿里记录的‘脚价银’变化,能和这奏折里的改革措施对应上。”

小孟立刻从帆布包里掏出平板电脑,调出档案馆的电子目录:“查到了!编号是J-38-027,就在西馆的特藏柜里。不过管理员说那本账簿纸质特别脆弱,需要提前申请恒温恒湿的阅览位,最快明天才能调出来。”

“太好了,”林夏的眼睛亮了亮,指着《漕运史话》里的一幅插图,“你看这张漕运商船的剖面图,船身分为‘货舱’‘水夫舱’和‘舵楼’三部分,去年我们在运河遗址发掘时,出土的船板残件正好能和这个结构对应上。明天我们去看账簿时,重点留意水手的食宿记录,说不定能还原出当时水夫的真实生活状态。”

小孟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核对船板残件与文献记载”“记录水夫食宿细节”两个要点,转身时瞥见林夏桌角的保温杯,杯身上印着“运河考古队2023”的字样——那是去年林夏带队参与运河遗址发掘时,考古所定制的纪念品。

林夏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奏折上,指尖顺着“每船核定水夫二十名,严禁私雇闲杂人等”的字句划过。他想起去年发掘现场的情景:在距离运河主航道三米处的土层里,发现了一组排列整齐的陶碗和陶壶,碗底还残留着粟米的痕迹,考古队员推测这是水夫们的用餐器具。那些沾着泥土的陶片,与眼前奏折里的文字相互印证,让两百多年前漕运水手的生活场景,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中午休息时,林夏接到了妻子苏晚的电话。“今天妈做了你爱吃的梅干菜扣肉,让我们晚上回家吃饭,”苏晚的声音带着笑意,“对了,儿子昨天在学校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历史学家爸爸》,里面写你‘总在跟旧纸说话,却能讲出很多好听的故事’,你要不要听听?”

林夏靠在档案馆走廊的窗台上,听着电话里苏晚念作文的声音,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等我晚上回家自己看,”他轻声说,“今天可能要晚点回去,我想把这几份奏折的关键内容整理出来,明天看账簿时好做对比。你跟妈说不用等我吃饭,给我留一份就行。”

挂了电话,林夏掏出手机,翻出儿子林小宇上周发来的照片:照片里,小宇举着一张手绘的运河商船图,背景是学校历史角的展板,上面贴着林夏之前给学校做讲座时留下的漕运故事卡片。他想起小宇曾缠着他问“爸爸,古代的水手会不会像海盗一样打架”,那时候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小宇去了运河博物馆,指着展柜里的水手腰牌说:“你看这腰牌上刻着‘漕运总局’四个字,古代的水手都有正规身份,就像现在的快递员有工作证一样,他们的任务是把粮食安全运到京城,不是打架哦。”

下午,林夏继续在奏折里寻找漕运改革的线索。当看到“光绪六年,运河山东段淤塞,改由海路运粮,节省银十二万两”的记载时,他突然想起上周在古籍修复室看到的一份《海漕章程》,里面详细记录了海船的载重、航线和水手的薪资标准。“如果能把漕运改海运的成本变化梳理清楚,就能更全面地分析这次改革的影响,”林夏在笔记本上写下“对比河运与海运成本”,“小孟,明天我们看完账簿后,去古籍修复室借《海漕章程》,我记得那本章程里有海运水手的‘月钱’记录,正好能和河运水手的‘脚价银’做对比。”

小孟刚点头应下,档案馆的研究员老周就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复印件:“林夏,你要的《清代漕运官员奏议汇编》找到了,里面有几篇关于漕运舞弊的奏疏,我觉得对你研究改革背景有帮助。”老周指着复印件上的一段文字,“你看这里,记载了光绪初年‘漕运总督私吞水夫粮饷,导致水手罢工’的事件,这可能就是后来推行改革的直接原因。”

林夏接过复印件,仔细读着奏疏里的内容,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原来还有这样的背景!之前我只关注了运河淤塞的自然因素,没想到人为的**问题才是关键。如果把这个因素加进去,改革的必然性就更清晰了。”他抬头看向老周,“周老师,谢谢您帮我找到这份资料,不然我可能会漏掉这么重要的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周笑着摆摆手:“咱们做历史研究,就是要相互帮衬着找线索。你去年发掘运河遗址时,不是也帮我确认了《漕运图》里的码头位置吗?历史研究就像拼图,每个人手里都有几块不同的碎片,拼在一起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

傍晚六点多,档案馆开始清场,林夏才收拾好资料准备离开。走出档案馆大门时,夕阳正斜照在门前的老槐树上,树影落在地面上,像一幅斑驳的古画。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在旧书市场淘宝的日子,爷爷总说“旧书里藏着前人的故事,你能从里面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那时候他还不懂,直到后来考上历史学专业,跟着导师整理明清档案,才明白爷爷话里的深意——每一张旧纸、每一段文字,都是前人留下的生活印记,而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散落的印记串联起来,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图景。

第二天早上,林夏和小孟提前半小时来到档案馆,在恒温恒湿的特藏阅览室里,见到了那本期待已久的漕运水手账簿。账簿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边角已经磨损,翻开第一页,里面用毛笔记录着“道光二十年三月,船号‘顺昌号’,水夫二十名,脚价银五十两”的字样,字迹工整,还能看到偶尔的墨点修改痕迹。

“林老师,您看这里,”小孟指着账簿里的一页记录,“‘三月十五日,买粟米二斗,花银三钱;买咸菜十斤,花银一钱’,这应该是水夫们的伙食开销。”

林夏凑近看了看,又翻到后面几页:“你再看四月初二的记录,‘修补船帆,花银五两,由水夫均摊’,还有四月初十,‘水手张三生病,雇临时水手一名,花银二两’。这些细节太珍贵了!我们可以通过伙食开销算出当时的粮食价格,通过修补船只的费用了解造船成本,甚至能从临时雇工的薪资,看出当时的劳动力价格。”他拿出卷尺,测量了一下账簿里记录的船帆尺寸,“这个尺寸和《漕运史话》里的插图尺寸基本一致,再结合我们去年发掘的船板残件,就能更准确地还原出‘顺昌号’的船型结构。”

两人一边记录一边讨论,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下午,他们又去古籍修复室借来了《海漕章程》,对比河运与海运的成本差异。“你看《海漕章程》里记载,海运水手的月钱是二两银子,而河运水手的脚价银平均到每个月只有一两五钱,”林夏指着两份文献里的数字,“而且海运的时间比河运短一半,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后来朝廷会坚持推行海运改革——不仅成本低,效率还高。”

整理完资料,林夏带着小孟去了运河博物馆,把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和博物馆的展品做对比。在“漕运水手生活”展区,林夏指着展柜里的陶碗说:“根据账簿里的记录,当时每个水夫每天的粟米用量是七合,这个陶碗的容量正好是七合,说明我们之前对展品的用途判断是正确的。”他又拿起展柜里的一枚铜哨,“这枚铜哨上刻着‘顺昌号’三个字,和账簿里的船号一致,很可能就是‘顺昌号’水手使用的信号哨。”

博物馆的讲解员小李听到他们的讨论,连忙走过来:“林老师,您这些新发现太有价值了!我们之前对这个展区的解说词,很多都是根据推测写的,要是能加入您找到的文献资料,解说会更准确、更生动。”

林夏笑着点点头:“没问题,等我把这次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就给你们提供详细的资料。做历史研究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真相,还要把真相告诉更多人,让大家了解我们的历史,这才是历史学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的几周,林夏全身心投入到漕运改革研究的论文撰写中。他将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从自然环境、经济成本、社会矛盾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清代漕运改海运的原因和影响,还通过水手账簿里的细节,还原了当时水夫的生活状态,让论文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有鲜活的历史细节。

论文完成后,林夏将其投稿到《历史研究》期刊。等待审稿结果的日子里,他还受邀去儿子的学校做历史讲座。站在讲台上,林夏没有讲枯燥的历史年代和事件,而是拿着漕运水手账簿的复印件,给孩子们讲“顺昌号”水手的故事:“两百多年前,有一群水手,他们乘着大船,沿着运河把粮食运到京城。他们每天吃着粟米和咸菜,遇到大风大浪还要冒着危险修补船帆。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故事,就藏在这本旧账簿里。”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举手提问:“林老师,水手们会在船上睡觉吗?”“他们有没有见过皇帝?”“运河里有没有大鱼?”林夏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拿出手机,给孩子们看去年考古发掘时拍的照片:“你们看,这是我们在运河里发现的船板,这是水手们用的陶碗,通过这些东西,我们就能知道水手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讲座结束后,小宇的班主任拉着林夏的手说:“谢谢您今天的讲座,孩子们以前总觉得历史很无聊,今天听了您的故事,都觉得历史特别有趣。很多孩子还说,以后想当历史学家,去寻找更多的历史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夏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听爷爷讲旧书故事的场景——原来历史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的。

不久后,林夏收到了期刊的审稿意见——论文顺利通过审核,即将发表。更让他惊喜的是,考古所还邀请他带队,开展新一轮的运河遗址发掘工作,重点寻找清代海运码头的遗迹。

接到邀请的那天晚上,林夏带着苏晚和小宇去了运河边。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河面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小宇指着河面上的游船说:“爸爸,古代的水手是不是也像现在的船长一样,知道很多运河的故事?”

林夏抱起小宇,指着远处的码头遗址说:“是啊,古代的水手知道哪里的水最深,哪里有暗礁,哪里可以停靠。他们的故事,就藏在运河的每一段河道里,藏在我们找到的每一件旧物里。爸爸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去找到更多的历史遗迹,把水手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苏晚看着父子俩的对话,笑着说:“真没想到,你整天跟旧纸、旧物打交道,还能讲出这么多有意思的故事。以前我总觉得历史学家的工作很枯燥,现在才知道,你们是在跟古人对话,在还原他们的生活。”

林夏握住苏晚的手,看着眼前的运河,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历史研究的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历史故事等着他去发现,还有很多的历史遗迹等着他去发掘。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每一次翻开旧文献,每一次踏上考古现场,都是在与前人对话,都是在感受历史的温度。

夜色渐浓,运河边的路灯渐渐亮了起来,照亮了河面上的波光。林夏牵着小宇的手,苏晚陪在他身边,一家人沿着运河慢慢走着。小宇还在不停地问着关于古代水手的问题,林夏耐心地解答着,偶尔还会给小宇讲一些考古发掘时的趣事。

林夏知道,自己不仅在书写着历史研究的故事,也在给小宇种下一颗热爱历史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热爱历史,让故纸堆里的人间烟火,永远传递下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