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短暂的酷热后,青龙山迎来了连绵的雨季。黑压压的乌云如浸透墨汁的棉絮,终日低低地压在山峦之上,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那份沉甸甸的湿意。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混杂着草木被沤烂的微酸气息,这是山雨欲来的前兆。凌云站在办公室窗前,凝望着远处天际翻滚的云层,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台,发出沉闷的声。那份由县气象局直接下发的预警文件静静躺在桌上,特大暴雨红色预警六个加粗黑字像六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预计降雨量将突破300毫米,这几乎是往年同期的三倍。
周主任,立即通知班子成员开会。凌云转身对刚进门的党政办主任说,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另外,让水利站把最近三天的水情监测数据都送过来,特别是柳条沟塘坝和黑沟河段的数据。通知应急办,立即清点防汛物资,随时准备调配。他的目光扫过窗外开始飘落的雨丝,眉头锁得更紧了。
周伟快步离开后,凌云又拨通了几个电话。他先打给黑沟村的王支书:老王,暴雨要来了,你们村的香菇大棚都加固了吗?排水沟清理得怎么样?还有,立即组织人员检查危房,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的住房情况。电话那头传来王支书笃定的回答:凌镇长放心,昨天就全部检查过了,危房里的三户老人已经安排转移到村委会了。但凌云还是不放心,又特意叮嘱:要确保转移路线畅通,准备好应急车辆。
十分钟后,防汛应急指挥部里坐满了人。墙上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各雨量站传回的数据,不断闪烁的红色预警信号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有人不停地翻看手中的资料,有人交头接耳地讨论着,烟草味混杂着潮湿的空气,让人有些透不过气。张明坐在角落,慢条斯理地品着茶,杯沿升起袅袅白雾,似乎对即将到来的暴雨不以为意。
同志们,根据气象部门预测,这次强降雨过程将持续72小时以上,预计总降雨量将达到300毫米。凌云开门见山,他的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要求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预案做好充分准备。
张明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手中的钢笔在会议桌上轻轻敲击,发出有节奏的轻响:凌镇长,是不是太紧张了?每年这个时候都要下几场大雨,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吧?再说,启动应急响应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万一最后雨没那么大,我们怎么向群众交代?他顿了顿,环视四周,咱们青龙山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张书记,这次不一样。水利站长老李立即插话,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上游几个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已经饱和,一旦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而且根据卫星云图显示,这次是冷暖空气持续交汇,降雨强度会很大。柳条沟的那座塘坝,去年维修时因为资金问题,只做了简单加固,我担心...老李的声音里透着忧虑,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
老李说得对。凌云接过话头,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现在我宣布:第一,立即组织对全镇水库塘坝的全面排查,特别是柳条沟那座年久失修的塘坝;第二,应急物资必须今天全部到位,沙袋、救生衣、应急照明设备都要检查清点;第三,各村要立即开展危险区域群众的转移准备工作,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他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会议结束后,暴雨如期而至。起初只是零星的雨点敲打着窗户,像是试探的鼓点,但很快就发展成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猛烈地撞击着玻璃,很快就连成一片雨幕,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远处的山峦完全隐没在雨雾中。指挥部里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各村的险情报告接踵而至,像一把把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报告!柳条沟村上游塘坝出现渗漏!
黑沟村河道水位已超警戒线!
通往北部山区的道路发生塌方!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凌云站在电子屏幕前,紧盯着不断上升的水位数据,突然转身对李国华说:书记,我必须去柳条沟一趟。那里的塘坝要是出事,下游几个村都要遭殃。
李国华担忧地看着窗外如注的暴雨,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屋檐倾泻而下:雨这么大,路上太危险了。要不让分管副镇长先去?
顾不了那么多了。凌云已经开始穿雨衣,柳条沟的情况我最熟悉,去年考察时我就发现那座塘坝存在隐患。指挥部就拜托您坐镇了,有什么情况我们随时保持联系。他系雨衣带子的手有些发抖,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越野车在暴雨中艰难前行,能见度不足十米。雨刷器开到最大档,仍然难以看清前方的道路,只能凭着感觉在泥泞中摸索前进。司机紧张地握着方向盘,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不时有被风雨刮断的树枝砸在车上,发出砰砰的响声,像是冰雹砸在铁皮上。车内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各处的险情报告,凌云一边收听,一边在地图上做着标记,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与窗外的雨声交织成紧张的协奏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海鲜摊到局长桌请大家收藏:()从海鲜摊到局长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