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1章 郑卫之音?靡靡之音!

意识从无边黑暗里挣出来时,马骥还能感觉到灵魂被揉碎又拼合的晕眩——商代祭祀场的最后一幕像烧红的烙铁,死死印在脑子里:子衍指尖攥得发白的玄鸟玉佩、巫祝染着血的青铜刀、青铜鼎群折射的冷光织成密网,还有胸前挂坠那几乎要烧穿麻布的灼热,像有团活火在皮肉下滚,震得他心脏都跟着发颤。

“砰!”

落地的力道比上次砸在商代土坡上轻了些,却依旧狼狈。他摔进一丛齐腰高的蒿草里,晨露顺着草叶灌进领口,凉得他猛地打了个寒颤,草屑混着泥土呛进喉咙,引发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他蜷着身子缓了好一会儿,才撑着地面坐起来,第一反应就是摸胸口——挂坠还在,热度正从灼人的峰值慢慢退下去,变成一种温温的、带着节奏的振动,像有人在他怀里揣了个迷你陶埙,正跟着某种看不见的旋律轻轻打拍子。

周遭的气息彻底换了模样。没有商代祭祀场那种混着血腥和烟火的刺鼻味,没有青铜锈铁的冷硬金属气,只有雨后泥土的腥甜裹着青草的淡香,风里还飘着远处传来的炊烟味,裹着点麦饼烤焦的糊香,活泛得让人鼻子发酸。更不一样的是声音:没有编钟敲出来的庄严祭乐,没有甲骨被火灼裂的“噼啪”脆响,甚至没有祭祀时那种压抑的死寂——市集的喧闹声隐隐约约飘过来,有卖货郎拖着长腔的吆喝,有妇人讨价还价的争执,还有一阵缠缠绵绵的小调,清亮的女声裹着木笛的脆响,软乎乎地钻进耳朵,调子简单却抓耳,跟商朝那种“敲钟像砸锅”的重金属风格,简直是云泥之别。

“嚯,这BGM换得够快啊。”马骥扒开眼前的蒿草,探头往外面看,腿不自觉地跟着那小调的节奏晃了晃,“刚从人牲祭祀现场逃出来,转眼就变乡村爱情片场了?这穿越跳转也太没预告了。”

外面是条铺着黄土的官道,牛车轱辘“吱呀”地碾过路面,车上堆着捆好的麻布,赶车的老农嘴里哼着同样轻快的调子,鞭子甩得“啪”响,却没真往牛身上抽。远处的市集比他想象中热闹,青石板铺的街道两旁,摊位挨挨挤挤:卖陶俑的摊主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陶狗,对着路过的孩童比划,陶狗的耳朵翘着,逗得孩子围着他转;织锦铺的伙计把染得鲜亮的锦缎挂在竹竿上,风一吹,红的绿的晃得人眼晕,有个穿丝帛的妇人站在铺前,手指捏着锦缎的边角,跟伙计讨价还价,声音软里带硬;还有挑着菜筐的妇人,筐里装着带泥的萝卜和新鲜的野菜,嘴里跟隔壁摊主聊着家常,说“家里那口子昨天砍了捆柴,换了半袋粟米”,语气里满是过日子的踏实。

人们穿的衣服也比商代利落——大多是粗麻布做的短褐,袖口和裤脚都收得紧,方便干活,裤腿上还打着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偶尔能看到穿丝绸的贵人乘车而过,车帘掀开的瞬间,能瞥见里面绣着花纹的衣摆,还有头上插着的玉簪,阳光一照,泛着温润的光,车辙压过路面,留下两道深痕,很快又被后面的行人踏平。最让马骥舒服的是氛围——没有那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宗教狂热,没人把“神意”挂在嘴边,连走路的节奏都慢了些,有个老汉背着柴禾,还在路边停下来跟卖糖人的聊了两句,买了块糖递给跟着的小孙子,祖孙俩的笑声飘得老远。

他定了定神,从蒿草丛里爬出来,拍了拍身上的草屑和泥土,麻布衣服上沾着的草籽掉了一地。他走到官道旁,想找个人问问现在是什么年代、这是哪个地方。他瞅准个推着独轮车的老伯,车上堆着几个粗陶罐,陶罐上还沾着窑火的痕迹,老伯走得满头大汗,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正停下来靠在车把手上擦汗。

马骥赶紧凑过去,努力挤出个和善的笑,把上次跟季札学的那点半吊子雅言,混着在商代听熟的词汇往外蹦:“老丈,叨扰了!请问……此处是何地界?如今……是何年何月?那天下共主,还是商王吗?”

他怕对方听不懂,还特意比划起来:说“商王”时,就模仿商代贵族戴高冠的样子,手指在头顶画了个圈;说“地界”时,就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又指了指远处的市集,眼神里满是期待。

老伯被他拦得一愣,先是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破得露肘的麻布衣服,蓬乱得像鸡窝的头发,脸上还沾着草屑,怎么看都像个逃难的流浪汉。等听完他这半文不白、还夹杂着怪词的话,老伯的眉头瞬间皱成了疙瘩,手里的汗巾往车上一扔,挥着手像赶苍蝇似的:“去去去!哪来的痴人?嘴里说的甚么鬼话!‘商王’?那都是多少年前的旧事了!我这陶罐是要送进城卖的,惊坏了一个,你拿甚么赔?”

说完,老伯推着独轮车就往前走,车轮碾过路面,发出“咕噜咕噜”的响,他胳膊上的青筋都绷起来了,还回头瞥了马骥两眼,眼神里满是“这人怕不是个傻子”的怜悯,仿佛多看一眼都会沾上晦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马骥不甘心,又拦了个挑着柴禾的青年。青年二十来岁,穿着短褐,裤脚卷到膝盖,露出晒得黝黑的小腿,柴禾捆得紧实,压得扁担微微弯曲。青年比老伯有耐心些,停下来听他说话,可马骥刚蹦出“殷都”“亳城”这些商代地名,青年就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茫然:“先生说的这些地方,小的听都没听过。俺们这是郑国地界,离洛邑不远,如今是周天子的天下,哪来的商王?”

“郑国?周天子?”马骥心里咯噔一下——这么说,他穿到周朝了?是西周还是东周?他还想再问“洛邑在哪”“周天子管不管事”,青年却挑着柴禾走远了,嘴里还嘀咕:“这人穿得破破烂烂,说的话也奇奇怪怪,怕不是从山里跑出来的,连郑国都不知道。”

他又试着问了几个路人,结果不是被躲开,就是被当成疯子。有个卖麦饼的摊主,马骥掏出兜里仅剩的两枚商代贝币,想换个饼吃,摊主接过贝币看了看,用手指搓了搓贝壳的边缘,又扔还给了他:“这破贝壳值甚么钱?俺这麦饼要三枚刀币才换,你这玩意儿,给俺俺都不要,还占地方。”

太阳慢慢升到头顶,阳光晒得地面发烫,马骥蹲在路边的树荫下,揉着饿瘪的肚子,肚子里“咕咕”叫得不停,像是在抗议他连口饭都混不上。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那温温的振动还在继续,频率跟远处市集飘来的小调完美合上了,像在跟着那调子轻轻晃。这感觉跟在商代完全不一样:在商代,挂坠要么是感应青铜时的沉郁,要么是祭祀时的狂躁,从没这么轻快过,像是很喜欢这活泛的氛围,正悄悄吸着这像“风”一样流动的韵律,连带着他的心情都松快了些。

一阵风吹过,带着那软乎乎的小调,马骥仔细听,歌词断断续续的,好像在唱“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女声的调子像浸了蜜的溪水,甜得人心里发暖。他忽然想起以前在历史课上学过的内容——周朝时,郑卫两地的民间音乐特别有名,好像叫“郑卫之音”,虽然被后世的儒家说是“靡靡之音”,但此刻听着,倒觉得比商朝的祭乐顺耳多了,至少透着股活人的气息。

“得,就算不知道是东周还是西周,至少知道是周朝了,还不用怕被拉去祭天。”马骥叹了口气,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先想办法混口饭吃,再琢磨‘采风使’这个身份能不能用——毕竟这年头,没个正经名头,连块麦饼都换不到。”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