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46章 桂香漫巷牵杭桂,非遗秋韵绘新篇

八月末的梧桐巷,夏日的热烈渐渐褪去,漫进巷陌的是温润的秋意。巷口老槐树的叶子开始染上浅黄,风过时便飘下几片,落在青石板路上;忆槐亭旁的桂树不知何时缀满了花苞,淡金色的小花藏在深绿叶片间,凑近便能闻到清甜的香气,连空气里都浸着桂花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

苏晚穿着米白色针织衫往巷里走时,远远见孙爷爷坐在亭中,手里捧着个竹制针线笸箩,面前摊着张米黄色绸缎——上面用淡墨勾着“桂韵梧桐巷”的轮廓:桂树绕着忆槐亭,巷口摆着剪纸摊和点心桌,画面中央留着大片留白,显然是为融入杭州、桂林的非遗元素预留的。“孙爷爷,这是‘非遗桂展’的核心刺绣吧?”她走近才发现,绸缎旁的丝线盒里,金黄、浅黄、深绿、褐色的丝线绕在竹轴上,有的带着细闪,有的透着哑光,连材质都不一样,有掺了真丝的,有混了棉线的。

孙爷爷抬头笑了,指尖还沾着点金黄色丝线:“可不是!‘荷展’结束后,杭州绸伞李师傅和桂林桂花糖画赵师傅特意来巷里,想合作‘桂韵三地’刺绣系列。你看这留白,要绣上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桂林的象鼻山,再掺上杭州绸伞的雅致和桂林糖画的灵动,把三地桂文化揉在一起。”他拿起根带着细闪的金黄丝线:“这是李师傅寄的‘桂金纱’,织的时候掺了金箔丝,绣出来的桂花像撒了碎金,在灯光下能反光,看着特别喜庆。”

正说着,夏冉抱着摞彩色宣传册从记忆馆跑出来,额角沾着汗却满眼亮:“苏晚姐!孙爷爷!杭州文旅局、桂林非遗中心和杭州旅行社刚发联合通知——‘非遗桂展’九月二十号开幕,梧桐巷、杭州、桂林三地同步办!旅行社还推出了‘秋韵非遗专列’,游客先在咱们这儿体验桂韵手作,再去杭州看绸伞、桂林看糖画,全程能沉浸式感受三地的桂花非遗文化!”她翻开宣传册,指着展区图:“咱们的展区就在忆槐亭和桂树旁,搭个‘桂韵体验区’,孙爷爷教绣桂花,张奶奶教剪桂花剪纸,吴叔做桂花点心;杭州展重点摆绸伞和桂花刺绣,桂林展搭糖画体验台,三地还能搞‘云游桂展’直播,在家也能跟着学手作!”

苏晚刚接过宣传册,就闻见浓郁的桂香从巷尾飘来。转头见吴叔推着辆铺着油纸的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几个青瓷盘,盘里摆着桂花糕、桂花酥和桂花酒,热气裹着香味满亭飘。“尝尝新做的桂花糕!用了巷里刚摘的桂花,加了糯米粉和蜂蜜蒸的,比去年的更甜润!”他递过一块,“赵师傅特意打电话让我多做些,说桂林人秋天就爱这口‘桂香点心’,正好当展会上的秋季限定,三地游客都能尝着。”

苏晚咬了口,桂花的甜香混着糯米的软绵在舌尖散开,余味带着蜂蜜的清爽。刚要说话,就见张奶奶拎着个双层竹篮从巷口来,下层装着“桂花剪纸”——单朵桂花、并蒂桂,还有桂花配杭州断桥、桂林象鼻山的纹样,最精巧的是张“三地手艺人”剪纸:孙爷爷绣桂花,李师傅撑着绸伞画桂花,赵师傅握着糖画勺画桂花,连工具上的花纹都带着地域特色。“刚在巷口教游客剪桂花,有几个要去杭州、桂林的,说要贴在手账本上当纪念。”张奶奶举起剪纸对着光:“你看这断桥的栏杆,我照着李师傅寄的照片剪的,连砖缝都没差,到时候跟刺绣配一起,三地游客都能看着亲切。”

孙爷爷放下丝线,拿过剪纸端详:“比我绣的还细!‘桂韵三地’刺绣里,就把这场景绣进去——我绣梧桐巷桂景,李师傅绣杭州断桥绸伞,赵师傅绣桂林象鼻山糖画,再让王师傅做个桂花纹样的景泰蓝框,三地元素就齐了。”他转头对苏晚:“林晓说上海工作室想做‘桂韵非遗手作包’,装刺绣材料、剪纸模板和点心试吃装,还附三地展的‘手作体验券’,现在就得准备,跟展会同步卖。”

苏晚立刻掏手机:“我这就跟林晓对接包装设计。对了,李师傅和赵师傅下周来巷里,咱们得把体验区收拾好,再跟旅行社对接游客接待流程,顺便确认专列的停靠时间。”

夏冉赶紧拿笔记本记:“我整理体验流程,把绣桂花、剪剪纸、做点心的步骤写清楚,再配上巷里的桂景照片,发给杭州旅行社;还要跟桂林非遗中心确认直播设备,到时候保证三地信号通畅。”

吴叔笑着接话:“那我多做些桂花糕、桂花酥,再酿点桂花酒,还得研发新的‘桂韵点心’,比如桂花糯米糍、桂花糖芋苗,让游客多尝几种口味。赵师傅还说想跟我合作‘三地桂香甜品套餐’,咱们出桂花糕,杭州出桂花糕团,桂林出桂花糖画,展会上一起卖。”

接下来几天,梧桐巷的忙碌像秋日的桂香,浓郁又充满生机。孙爷爷每天在亭里绣“桂韵三地”刺绣——绣桂花时,他用“桂金纱”线铺底,再用浅黄丝线勾勒花瓣边缘,最后用银白丝线绣出露珠;绣忆槐亭时,用褐色丝线绣柱子,用深绿丝线绣亭顶的瓦片,连亭角的风铃都绣得栩栩如生;张奶奶则忙着剪“桂韵非遗”的配套剪纸,除了刺绣要用的大幅剪纸,还剪了不少小巧的桂花纹样,准备贴在“桂韵手作包”和体验区的材料袋上;吴叔更是从早忙到晚,既要做桂花糕、酿桂花酒,又要研发新的桂韵点心,还特意做了一批迷你试吃装,准备寄给杭州、桂林的合作伙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九月初的一天,杭州的李师傅和桂林的赵师傅一起来到梧桐巷。刚进巷口,两人就被满巷的桂香吸引:“这桂花开得比杭州、桂林的还香!”进了忆槐亭,见孙爷爷绣了一半的“桂韵三地”刺绣,李师傅拿起一根“桂金纱”线:“这线选得好!比我们杭州绸伞常用的丝线还亮,下次我在绸伞上画桂花时,也得用这种线勾边。”赵师傅则指着刺绣里的桂花纹样:“孙爷爷,您这花瓣的绣法太巧妙了!比我们桂林糖画的线条还流畅,我回去也得学一学,把这纹样画在糖画上。”

张奶奶立刻拿出剪好的“桂韵三地”剪纸,递给李师傅和赵师傅:“你们看这杭州断桥和桂林象鼻山的纹样,要是刺绣里需要调整细节,我再改。”李师傅接过剪纸,对着光看了看,点头说:“不用改!这断桥的轮廓比我拍的照片还细致,我绣杭州部分时,就按照这个纹样来,保证跟孙爷爷的梧桐巷场景、赵师傅的桂林场景完美融合。”赵师傅也拿着剪纸,笑着说:“这象鼻山的曲线剪得太传神了!我绣桂林部分时,要把这个象鼻山绣在桂花丛旁边,再绣几只小鸟,让画面更生动。”

吴叔听说李师傅和赵师傅来了,立刻端来一碗桂花酒和一盘桂花糕:“两位师傅,尝尝我新做的点心,这桂花糕里加了杭州的糯米粉和桂林的冰糖,你们看看合不合两地顾客的口味。”李师傅尝了一口桂花糕,又喝了一口桂花酒,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味道绝了!甜而不腻,还有股淡淡的桂香,我回去就跟杭州的甜品店联系,让他们在桂展期间同步销售您的桂韵点心,咱们一起做‘杭州桂香美食套餐’。”赵师傅也笑着说:“我回去也跟桂林的文创店说说,让他们引进您的桂花糕和桂花酒,咱们一起把三地的桂韵味道推广出去。”

当天下午,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李师傅、赵师傅坐在忆槐亭里,一起敲定了“桂韵三地”刺绣作品和“非遗桂展”梧桐巷展区的细节——“桂韵三地”刺绣作品分为三部分,孙爷爷负责绣梧桐巷桂景,李师傅负责绣杭州断桥绸伞场景,赵师傅负责绣桂林象鼻山糖画场景,最后拼接成一幅完整的“三地桂韵图”;梧桐巷展区的“桂韵体验区”分为刺绣、剪纸、点心三个区域,孙爷爷、李师傅、赵师傅轮流在刺绣区教学,张奶奶负责剪纸体验,吴叔负责点心教学;“桂韵非遗手作包”由林晓工作室负责包装设计,包含三地刺绣材料、剪纸模板和桂韵点心试吃装,还附赠三地桂展的“手作体验券”。

李师傅和赵师傅离开梧桐巷的那天,苏晚把准备好的“桂金纱”线和桂韵剪纸模板交给了他们:“你们带回去试试刺绣的细节,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们联系。另外,‘桂韵三地’刺绣作品的拼接工作定在九月十五号,咱们到时候一起在杭州文旅局汇合,把三地的刺绣部分拼接好,再送到三地展区陈列。”李师傅和赵师傅接过东西,笑着说:“放心吧!我们回去就抓紧时间创作,保证能按时完成,到时候咱们一起让‘三地桂韵图’在桂展上惊艳亮相。”

九月中旬,“秋韵非遗专列”的首批游客如期而至。70位游客背着轻便的背包,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梧桐巷,刚到忆槐亭就被满亭的桂香和手作氛围吸引——刺绣体验区里,孙爷爷正耐心地教游客绣桂花;剪纸体验区里,孩子们围着张奶奶,用模板剪出一个个小巧的桂花剪纸;点心体验区里,大家轮流学着做桂花糕,笑声混着桂香飘得满巷都是。

“这桂花糕太好吃了!比我在杭州吃的桂花糕团更香甜!”一位来自桂林的阿姨捧着青瓷盘,笑着对吴叔说,“我孙子特别喜欢吃手工点心,您能不能把桂花糕的配方告诉我,我回去做给她吃?”吴叔笑着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详细的配方:“桂花要选刚开的新鲜桂花,用清水洗干净后晾干,跟糯米粉、面粉、蜂蜜和在一起蒸,蒸的时候在模具里垫一片桂树叶,这样做出来的桂花糕既有桂香,又不会粘模具。您要是方便,下次可以带孙子来梧桐巷,我现场教她做。”

游客里有个叫桂小夏的小姑娘,一直趴在孙爷爷的刺绣桌旁,盯着绸缎上的桂花纹样看。孙爷爷见她感兴趣,便拿起一根“桂金纱”线,手把手教她绣简单的桂花花瓣:“左手轻轻按住布,右手慢慢把针穿过去,像给桂花画小弧线似的。”小姑娘学得认真,虽然针脚有些歪歪扭扭,却依旧攥着丝线丝线放弃。“爷爷,我能不能把这朵小桂花绣完,带到杭州和桂林的展会上给李爷爷、赵爷爷看?”桂小夏仰着小脸问。孙爷爷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你到了杭州,咱们还可以一起把这朵小桂花绣到‘三地桂韵图’的边角上,让它成为桂展的一部分。”

体验活动结束后,不少游客都订了“桂韵非遗手作包”,有的还报名了“非遗桂展”三地联动的观摩活动。苏晚看着订单表,忍不住笑着对夏冉说:“没想到秋季体验这么受欢迎,咱们得赶紧跟杭州和桂林那边对接,保证‘三地桂韵图’和手作包能按时到位。”夏冉点点头,一边整理订单一边说:“我已经跟李师傅、赵师傅联系好了,他们说‘三地桂韵图’的刺绣部分已经完成,九月十五号会准时在杭州文旅局汇合;林晓那边也说,手作包已经做好了1000份,随时能运到三地展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九月十五号清晨,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带着夏冉和桂小夏的“小桂花刺绣”,一起坐上了前往杭州的高铁。高铁窗外的景色从江南的白墙黛瓦,渐渐变成了杭州的湖光山色,孙爷爷一路上都在翻看李师傅、赵师傅发来的刺绣照片,时不时跟张奶奶讨论剪纸的贴放位置;吴叔则拿着桂韵点心的配方,跟夏冉念叨着要在桂展体验区教游客做简易桂花糕;苏晚和林晓则通过微信,确认着三地展区布置的最后细节——杭州展区的绸伞作品已经陈列完毕,桂林展区的糖画体验台也已准备好,就等着“三地桂韵图”到位,完成“三地桂韵非遗”的最后拼图。

抵达杭州文旅局时,李师傅、赵师傅和杭州文旅局的王主任已经在门口等候。文旅局内的中心展区已经搭好了展架,展架两侧分别预留了杭州绸伞和桂林糖画的位置,中间的主展位空着,只在地面贴了“三地桂韵图”的摆放标记。“咱们先把三地的刺绣部分拼接起来,再用王师傅做的景泰蓝桂花边框装裱,最后贴上张奶奶的桂韵剪纸,就能完成‘三地桂韵图’的最终展陈了。”王主任一边领着他们走进展区,一边介绍说,“明天下午有一场媒体预览会,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跟记者们分享一下‘三地桂韵非遗’的创作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是怎么把不同地域的桂花非遗元素融在一起的。”

当天下午,孙爷爷、李师傅、赵师傅小心翼翼地将三地的刺绣部分拼接起来——梧桐巷的桂景清新雅致,杭州的断桥绸伞温婉动人,桂林的象鼻山糖画灵动活泼,三者拼接在一起,竟像是天生一对,没有丝毫违和感。王师傅的景泰蓝桂花边框早已送到,边框是金黄色的,上面用银色掐丝勾勒出了层层叠叠的桂花纹,边角还缀着小小的三地地标图案,与“三地桂韵图”放在一起,瞬间让整个作品更显精致。张奶奶则拿着桂韵剪纸,在“三地桂韵图”的两侧比对着,最后选了四张最精巧的“三地手艺人”剪纸,用特制的黏合剂轻轻贴在边框角落;林晓还特意把桂小夏的“小桂花刺绣”装裱成迷你画框,摆在“三地桂韵图”的左下角,旁边附了一张小卡片,写着“来自梧桐巷的秋日礼物”。

当最后一张剪纸贴好时,整个中心展区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三地桂韵图”在灯光下舒展,景泰蓝边框环绕在外,桂韵剪纸点缀其间,杭州的绸伞作品和桂林的糖画作品立在两侧,连桂小夏的小桂花刺绣都透着可爱的生机。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拍手称赞,王主任更是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三地桂韵非遗融’!既有梧桐巷的清新,又有杭州的温婉,还有桂林的灵动,不管是哪里的游客,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印记。”

九月二十号,“非遗桂展”如期开幕。杭州主会场的开幕式上,三地文旅局的领导共同为“三地桂韵图”揭幕,当红色的幕布缓缓落下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孙爷爷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上台分享了三地合作的故事:“从春天的槐芽到夏天的荷花,再到秋天的桂花,从梧桐巷的小巷到杭州的西湖、桂林的象鼻山,咱们三地的手艺人,用一针一线、一剪一捏、一熬一煮,把不同地域的桂花文化、不同风格的非遗技艺,都融在了这一幅刺绣、一套手作包、一场展览里。我相信,只要咱们继续带着热爱与坚持走下去,非遗的种子一定会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开出更美的秋韵之花。”

开幕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涌向各个展区。中心展区的“三地桂韵图”前围满了人,大家举着手机拍照,时不时驻足讨论;梧桐巷展区的体验区里,吴叔教游客们做桂花糕,揉面团的笑声此起彼伏;杭州展区的绸伞体验区里,李师傅带着徒弟们教游客在绸伞上画桂花;桂林展区的糖画体验区里,赵师傅教游客画桂花糖画;三地还通过直播联动,不少线上观众留言说:“太惊艳了!没想到不同地域的桂花非遗能融得这么好,下次一定要去现场看看!”

联展持续了二十五天,每天都人气爆棚。不少游客在体验区学会了简易的桂花非遗手作,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桂韵非遗手作包”离开;还有些非遗爱好者,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能加入三地合作的项目;甚至有几家海外的文创公司,通过杭州文旅局联系到苏晚,想把“三地桂韵”作品引进海外市场。

联展闭馆那天,组委会给梧桐巷、杭州绸伞工坊、桂林糖画工作室颁发了“非遗秋季融合创新奖”。站在领奖台上,苏晚看着身边并肩而立的孙爷爷、张奶奶、吴叔、李师傅、赵师傅,忽然觉得,这一年多的奔波与努力,都化作了此刻的温暖与荣耀——从春日的槐芽到秋日的桂花,从梧桐巷的小巷到杭州的西湖、桂林的象鼻山,他们用手作的温度,连接起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用非遗的魅力,编织出了跨越秋季的约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离开杭州的前一天,李师傅、赵师傅、王主任和苏晚一行人,特意去了杭州的西湖。湖面上的荷花已经凋谢,取而代之的是岸边的桂树,金黄的桂花落在湖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动,美得像一幅画。“明年咱们可以把‘非遗桂展’扩展到更多有桂花文化的城市,比如苏州的桂花公园、南京的中山陵桂区,让更多地方的桂花非遗都加入进来。”王主任望着湖面,认真地说,“咱们还可以开发‘桂韵非遗数字文创’,把‘三地桂韵图’做成数字画作和表情包,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手机了解桂花非遗文化。”

孙爷爷听了,立刻点头:“好啊!明年秋天我就开始准备‘新三地桂韵图’,把更多地方的桂花非遗元素加进去;张奶奶可以剪一套‘全国桂韵手艺人’剪纸;吴叔研发‘全国桂韵点心’;李师傅和赵师傅负责把更多地域的技艺融进来,咱们一起把中国的桂花非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张奶奶、吴叔、李师傅和赵师傅也纷纷附和,眼里满是期待。

九月末的清晨,苏晚一行人回到了梧桐巷。巷口的老槐树叶落得更多了,桂树却开得更盛,忆槐亭的石桌上,夏冉已经摆好了吴叔从杭州带回来的桂花茶,还有王师傅寄来的景泰蓝桂花小摆件。孙爷爷拿起摆件,放在石桌中央,笑着说:“这摆件就当咱们‘非遗桂展’的纪念,明年咱们再带着它去更多有桂花文化的城市,让它跟着咱们的桂花非遗作品,走遍中国的桂香小巷。”

张奶奶则拿出剪好的“全国桂韵萌芽”剪纸,贴在忆槐亭的柱子上:“这剪纸里藏着各地的桂花非遗元素,就像咱们的非遗合作,把全国的桂花美好都融在了一起。”吴叔端来刚泡好的桂花茶,分给大家:“尝尝这杯‘三地桂韵茶’,加了梧桐巷的桂花、杭州的龙井、桂林的金银花,是咱们三地味道的融合,明年秋天,咱们再做‘全国桂韵茶套装’,让更多人尝尝中国桂花非遗的秋季味道。”

苏晚捧着热茶,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梧桐巷的非遗之路,早已不再是江南小巷里的孤军奋战——从春日的槐芽到秋日的桂花,从刺绣、剪纸到点心、景泰蓝,从梧桐巷到杭州、桂林,再到未来更多的城市,手艺人的热爱与坚持,早已织成了一张跨越地域、贯穿秋季的非遗传承网。

未来,还有更多的约定在等着他们——冬天的“非遗雪展”,要联合北方的手艺人一起办;明年春天的“非遗四季联展”第二季,要推出更多地域的非遗作品;“秋韵非遗专列”要开到更多有桂花文化的城市,让更多人走进非遗、爱上非遗……而梧桐巷,这个藏在江南深处的老巷,会继续以它的匠心、它的温度、它的故事,连接着更多远方,迎接更多热爱文化的人。

暮色渐深,巷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桂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温馨。孙爷爷拿出“桂金纱”线,继续绣着“新三地桂韵图”的图案;张奶奶则拿起剪刀,开始剪各地的桂花非遗元素;吴叔则盘算着,明天要把桂花粉装罐,作为秋季礼物寄给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

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与远方的约定,正像这秋日的桂花,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长成非遗传承的繁茂桂林,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热爱与希望的种子,让非遗的秋韵,绽放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