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50章 数字光影织非遗,校园初绽传承花

四月的梧桐巷彻底浸在了春色里。巷口老槐树的槐芽已舒展成鲜嫩的新叶,层层叠叠的绿像流动的碧波,风一吹便簌簌作响,偶尔有细碎的阳光穿过叶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忆槐亭旁的早樱刚谢,紫藤萝又顺着亭柱攀援而上,淡紫色的花穗垂落下来,与红灯笼上的剪纸相映成趣,空气中飘着槐花与紫藤花混合的清香,甜得让人心里发暖。

苏晚刚把“非遗数字文创”的初步方案打印出来,就听见巷口传来夏冉清脆的呼喊声。她走到门口,看见夏冉骑着电动车疾驰而来,车筐里放着个银色的平板电脑,车把上挂着个印着“市实验小学”字样的文件袋。

“苏晚姐!快来看!林晓姐发来了数字文创的设计样稿,太惊艳了!”夏冉停下车,迫不及待地把平板电脑递过来,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却掩不住眼里的兴奋,“还有市实验小学的李老师刚送来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回执,全校三百多个孩子都报名参加体验课,下周三就要正式开课了!”

苏晚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划过屏幕,林晓设计的数字文创样稿逐一展开:第一个是“梧桐巷非遗”系列表情包,孙爷爷拿着绣绷的专注模样、张奶奶剪“福”字的慈祥笑容、吴叔端着点心的憨厚神态,都被绘成了Q版形象,每个表情旁还配了刺绣、剪纸的动态小图标;第二个是“四季非遗”数字插画集,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槐花糕的制作过程、剪纸的纹样演变,点击插画还能弹出对应的非遗知识卡片;最让人惊喜的是第三个——“非遗手作模拟器”小程序demo,通过触屏操作就能模拟刺绣穿针、剪纸落刀、点心塑形的过程,界面下方还标注着“支持AR扫描实物生成专属作品”。

“晓晓太厉害了,完全抓住了数字文创的精髓!”苏晚忍不住赞叹,想起林晓在上海工作室熬夜改方案的视频通话,眼眶微微发热,“这个模拟器不仅有趣,还能让没接触过非遗的人直观感受手艺的细节,正好能用到校园活动里。”

夏冉凑过来指着屏幕:“林晓姐说,等小程序正式上线,还能接入短视频平台,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虚拟作品,参加‘我的非遗创意’话题活动,用社交传播让非遗‘火’起来[__LINK_ICON]。她还寄来了二十个定制的AR书签,扫描就能看到张奶奶剪纸的3D演示过程,准备送给上课的孩子们当礼物。”

正说着,张奶奶端着一摞剪好的“非遗小课堂”素材从家里走出来,有巴掌大的四季纹样剪纸、带轮廓线的“福”字半成品,还有印着剪纸图案的涂色卡。“听说下周要去学校上课,我连夜剪了这些素材,孩子们可以直接在半成品上练习,上手快。”她拿起一张印着槐花纹样的涂色卡,“这些卡片我还留了空白处,让孩子们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既能学剪纸知识,又能发挥创意。”

吴叔也从巷西头走来,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迷你版的点心模具和预拌粉:“我琢磨着校园活动得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特意做了小号的槐花糕模具,还把面粉、糖霜按比例配好,装在小盒子里,家长们不用担心孩子弄脏衣服,也能体验做点心的乐趣。”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预拌粉袋上印着孙爷爷绣的槐花纹样,“林晓丫头说的数字文创我不懂,但咱这实打实的手艺体验,肯定能让孩子们喜欢。”

孙爷爷背着绣绷从记忆馆出来,绷子上是刚绣到一半的“校园非遗”主题绣品,浅绿的底色上,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着绣绷、剪纸案,眉眼间满是认真。“我这绣品要赶在上课那天带去,挂在教室里当装饰,让孩子们看看非遗也能这么鲜活。”他拿出几缕彩色丝线,“还准备了些简单的刺绣针脚样本,教孩子们认识平针绣、回针绣,说不定能挖出几个有天赋的好苗子。”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手艺人都在为校园活动和数字文创收尾忙碌着。夏冉带着巷里的年轻人把体验材料分装成三百多份“非遗大礼包”,每份都装着剪纸素材、点心预拌粉、AR书签和非遗知识手册;张奶奶在涂色卡上补画了简单的操作步骤,还剪了二十多个小蝴蝶剪纸,准备作为课堂小奖品;吴叔则反复调试预拌粉的配方,确保孩子们能轻松做出成型的槐花糕;孙爷爷则把刺绣样本贴在硬卡纸上,标注上针脚名称和用途,方便孩子们对照学习。

林晓也从上海赶了回来,带来了“非遗手作模拟器”的实体体验设备。“这个设备支持多人同时操作,孩子们可以分组比赛谁的虚拟剪纸更精致。”她一边调试设备,一边给大家演示,“我还加了‘非遗小问答’环节,答对题目能解锁特殊的虚拟纹样,这样学知识更有趣。”她还带来了与短视频平台合作的协议,“活动当天咱们可以直播体验课,让没能到场的孩子也能参与,还能发起#非遗进校园#话题,扩大影响力[__LINK_ICON]。”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三清晨,梧桐巷的手艺人带着满满两车物资赶往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早已挂起了“非遗进校园,匠心润童心”的横幅,教学楼走廊里贴满了孩子们画的“我心中的非遗”画作,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李老师带着几位班主任在门口迎接,手里拿着详细的活动流程表:“上午分三个教室同时开展刺绣、剪纸、点心体验课,下午集中举办‘非遗游园会’,家长们也能来参加。”

刺绣教室里,孙爷爷的“校园非遗”绣品刚挂好,就吸引了一群孩子围上来。“孙爷爷,这针脚怎么能绣得这么整齐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踮起脚尖,手指轻轻触碰绣品,眼里满是好奇。孙爷爷笑着拿出刺绣样本:“来,爷爷教你们认针脚,先从最简单的平针绣开始,就像写字要先练笔画一样。”他给每个孩子分发了小绣绷和彩色丝线,手把手教他们穿针引线,看着孩子们笨拙却认真的模样,嘴角的笑意就没停过。

剪纸教室里更是热闹。张奶奶把AR书签分给孩子们,当孩子们用手机扫描书签,看到屏幕里的剪纸纹样“活”起来,纷纷发出惊呼。“大家看,这张槐花纹样剪纸,要先剪轮廓,再挖细节,像这样转着剪刀慢慢剪。”张奶奶拿着剪刀示范,孩子们跟着举起安全剪刀,在半成品上小心翼翼地操作。一个小男孩剪坏了边角,急得快哭了,张奶奶连忙安慰:“没关系,咱们换一张,剪坏的地方还能改成小花瓣呢。”说着就拿起剪刀,三两下把破损处改成了精致的花瓣纹样,引得孩子们阵阵赞叹。

食堂改造成的点心教室里,吴叔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小朋友们,先把预拌粉和水按比例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团,再放进模具里压成型就好啦。”他一边演示,一边给孩子们分发手套和面团。有的孩子把面团揉成小球,有的压出了歪扭的槐花纹样,吴叔都笑着夸奖:“做得真好!每个点心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咱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烤好的槐花糕香气弥漫了整个食堂,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点心,有的舍不得吃,有的小口品尝,脸上满是满足。

林晓负责的数字体验区最是火爆。二十台平板电脑前排满了孩子,大家争相体验“非遗手作模拟器”,触屏上的虚拟绣线随着手指移动渐渐成型,虚拟剪刀落下瞬间还会弹出“真棒!”的鼓励动画。“老师,我扫描自己的剪纸,生成了会飞的蝴蝶!”一个小女孩兴奋地举着平板跑过来,屏幕里她剪的蝴蝶正围着虚拟的梧桐巷飞舞。林晓笑着帮她保存作品:“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让爸爸妈妈看看你的非遗作品哦。”

下午的“非遗游园会”更是热闹非凡。孙爷爷的刺绣摊位前,孩子们排着队要他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张奶奶的剪纸摊位前,家长和孩子一起合作剪“全家福”纹样;吴叔的点心摊位前,刚出炉的迷你桂花糕被一抢而空;林晓的数字展区里,家长们也忍不住拿起平板体验,纷纷扫码关注“梧桐巷非遗”的官方账号,说要带孩子来梧桐巷实地体验。

活动结束时,李老师拿着厚厚的留言本走过来,上面写满了孩子们的心里话:“我以后也要像孙爷爷一样绣出好看的花”“剪纸太神奇了,我要教妈妈剪蝴蝶”“槐花糕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点心”。“太感谢你们了!孩子们今天收获太大了,好多家长都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办活动。”李老师感动地说,“我们想跟梧桐巷建立长期合作,每个月都开展非遗课程,还要办一场校园非遗作品展。”

回程的路上,夕阳把梧桐巷的影子拉得很长。孙爷爷看着手里孩子们送的画,画里的他戴着老花镜绣绣绷,旁边围着一群小脑袋;张奶奶翻着手机里家长发来的剪纸作品,有孩子把她教的纹样改成了卡通形象;吴叔盘算着下次要带艾草粉来,教孩子们做艾草糕;林晓则收到了短视频平台的通知,#非遗进校园#话题已经有了上万次播放,不少网友留言想体验非遗课程。

接下来的半个月,梧桐巷的数字文创项目进展神速。林晓带着上海工作室的团队完成了“非遗手作模拟器”的正式版开发,新增了“葫芦烙画”“皮影戏操纵”等模块,支持3D打印虚拟作品实体;夏冉则联合各地手艺人,推出了“非遗数字集章册”,游客扫描各地非遗场馆的二维码就能收集虚拟印章,集齐可兑换实体衍生品[__LINK_ICON];孙爷爷和王师傅合作的“刺绣景泰蓝”数字IP形象也正式上线,憨态可掬的“绣绣”和“蓝蓝”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表情包。

五月初,“梧桐巷非遗数字文创馆”在记忆馆正式开放。馆内设置了沉浸式体验区,通过全息影像展示各地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互动操作区里,游客可以用手势感应技术“亲手”制作虚拟景泰蓝、蜀绣作品;数字售卖区则摆放着3D打印的非遗衍生品,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开放当天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其中不乏年轻人和学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位来自高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兴奋地说:“没想到非遗能和数字技术结合得这么好!这个模拟器让我直观感受到了刺绣的针脚逻辑,对我的毕业设计太有帮助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则表示:“孩子平时不爱看传统文化书籍,但今天在这里玩了一下午,还记住了好几种剪纸纹样,这种方式太适合孩子了。”

傍晚,手艺人聚在忆槐亭里,看着数字文创馆亮起的暖光,心里满是欣慰。夏冉拿着最新的数据分析报告:“上线一周,咱们的小程序已经有两万多用户,短视频平台的话题播放量突破了五十万,还有三家文旅平台想跟咱们合作推广。”

林晓喝了口桂花酒:“接下来咱们可以开发‘非遗元宇宙展厅’,让用户用虚拟形象在里面逛展、交流,还能跟各地手艺人实时互动。”她拿出设计草图,“我还想设计‘布老虎’‘宫灯’这样的非遗IP盲盒,结合数字藏品发售,肯定能吸引年轻人。”

孙爷爷点点头:“数字技术让更多人知道了非遗,但手艺的根还得扎在实地上。下个月‘非遗进校园全国行’要去西安,我得提前准备些刺绣样本,让西北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针线里的温度。”

吴叔则琢磨着新的点心配方:“我要把数字文创里的虚拟点心变成真的,比如‘元宇宙桂花糕’‘AR槐花酥’,让大家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吃得香甜。”

苏晚看着眼前的景象,晚风拂过槐树叶,带来阵阵清香。她知道,梧桐巷的非遗传承之路,早已不是单一的手艺延续——数字光影让非遗“潮”起来,校园课堂让非遗“活”下去,手艺人的坚守让非遗“传”开来。从江南小巷到全国校园,从针线剪刀到数字屏幕,非遗文化正在以多元的形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夜色渐深,数字文创馆的灯光与巷里的红灯笼交相辉映,照亮了手艺人忙碌的身影。孙爷爷在绣绷上勾勒西安皮影的纹样,张奶奶在剪“非遗进校园”的主题剪纸,吴叔在调试新的点心模具,林晓在电脑上修改元宇宙展厅的设计图,夏冉在整理下一站校园活动的资料。

槐树叶在灯光下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梧桐巷的故事。那些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约定,正随着数字信号和手艺温度,飘向更远的地方,在更多人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让非遗的光芒,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花朵。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