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56章 课·普选制:法国历史对现代政治的深层影响——欧洲史专题课

新学期第三堂欧洲史课,咱们聚焦“普选制”这一核心议题,拆解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到1848年普选确立的59年历程,剖析普选制如何从乌托邦理想沦为政治工具,以及它对现代政治的深远影响。上一讲提到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而这一政权的合法性根基,正与普选制紧密相关。本节课将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对比古希腊民主与法国普选的差异,揭开拿破仑三世利用普选巩固权力的逻辑,同时探讨普选制给当今民主国家带来的困境,让大家看清“一人一票”背后的复杂真相。

(课堂铃声落,和蔼教授拿着标注满笔记的讲义走进教室,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早已坐直身子,桌上摊着前两节课的笔记,眼神里满是期待)

和蔼教授:同学们,新学期好!咱们前两节课理清了1848年革命和第二共和国转帝国的脉络,今天要挖得更深——聊聊贯穿其中的“普选制”。顾衡老师在课程里说,本来计划法英德俄各讲几节,结果法国讲了30多节,还幽默地“狡辩”了三点原因。大家猜猜,为什么法国在“主权从君到民”的转化里,这么重要?秦易,你先说说你的看法。

秦易:教授,我记得顾衡老师提到民族主义和启蒙运动,这两股推动主权转化的力量,发源地都是法国!而且1848年革命确立的普选制,是现代政治合法性的关键,不把法国说透,就没法理解现在的民主困境。

和蔼教授:太精准了!这正是法国的核心地位——它是“主权在民”转型的“试验场”。不过咱们先从拿破仑三世说起,他1852年靠公投把共和国改成帝国,马克思评价说“历史事件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从心理学角度看,拿破仑三世为啥非要模仿他伯伯?叶寒,你平时关注心理分析,试试解读下。

叶寒:教授,这应该是“身份认同焦虑”吧!他想靠复刻拿破仑的辉煌,证明自己配得上“波拿巴”这个姓氏。尤其是1866年普奥战争后,他想拿比利时、卢森堡却被俾斯麦拒绝,议会骂、报纸嘲,心理彻底扭曲,最后才冒险打普法战争,本质是想用军事胜利挽回尊严,结果输得更惨。

和蔼教授:说得太对了!这种“代偿性模仿”心理,让他一步步走向覆灭。而从《易经》“亢龙有悔”的角度看,“盈不可久也”,他盲目扩张、自视过高,违背了“适度”的规律,惨败是必然的。更关键的是,这场失败给法国留下了“输家心态”,就像顾衡老师说的,跟八旗子弟似的念叨“祖上富过”,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例证——不敢反思大革命,还把7月14日当国庆,这从哲学“历史反思论”来看,是拒绝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难怪法国逐渐沦为二流国家。

许黑:教授,那法国对现代政治的影响,除了负面的“输家心态”,还有哪些关键的?顾衡老师说启蒙运动、普选、后现代哲学都源自法国,普选制为啥会成“大麻烦”?

和蔼教授:许黑这个问题问到了核心!法国最大的影响,是“扭曲了民主制”。咱们先回到古希腊,看看原汁原味的民主是什么样。亚里士多德说,古希腊民主是“多数人之治”——不看血统、财富、智识,只数人头,穷人仗着人多可能剥夺富人权益,但富人也有投票权。可有人说这是“所有人之治”,大家觉得对吗?蒋尘,你说说你的判断。

蒋尘:我觉得不对!就像顾衡老师举的例子,大柱子有8个小舅子,二栓子没有,却说“都能带我小舅子”是公平规则,这根本不公平。古希腊的“多数人之治”,本质还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制,算不上“所有人之治”。

和蔼教授:太透彻了!真正的“所有人之治”,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混合政体”,有两条路径:一是给特定人群“投票加权”,比如博士一票抵三票;二是“异质团体分权”,也就是共和制,像梭伦改革、古罗马元老院那样,让不同群体分享权力。从哲学“权力制衡论”来看,混合政体的核心是“平衡”,而法国普选制恰恰丢了这个平衡——它把投票加权系数定为1,只认人头,不管其他,这就和古希腊的“多数人之治”没区别了。

周游:教授,那法国1848年的普选,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吗?顾衡老师说它是“乌托邦理想”,后来又成了“政治工具”,这中间是怎么变的?

和蔼教授:周游这个疑问,正好帮咱们理清普选制的演变。最早提普选的吉伦特派,其实也承认“独立理性”是投票前提,但他们受催眠术影响,信“自然神论”——觉得万物该和谐共处,所以搞“先上车后买票”的普选。到了七月王朝倒台时,教士们把普选包装成“弥赛亚降临”,有钱人给穷人洗脚、塞选票,这时候的普选还带着乌托邦色彩。可等情绪过了,普选为啥没消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心理学“权力博弈心理”来看,欧洲君主们发现了普选的“妙用”——拿破仑三世就是靠它和资产阶级争权!他用普选争取工人、农民支持,比如1851年靠30万份请愿书施压议会,最后武力解散议会,再用公投把总统任期延长10年,1852年又公投称帝。这时候的普选,已经从“理想”变成了“工具”——用“一人一票”的形式,实现独裁的目的,这就是“波拿巴主义”的精髓。

叶寒:教授,那现在大家觉得“民主就是一人一票”,是不是被法国普选给带偏了?顾衡老师说这是“严重误解”,还提到欧美政治劣化、巴以冲突难平息,这和普选有啥关系?

和蔼教授:叶寒这个问题,正是咱们理解现代政治困境的关键!普选制的问题,在于它把“投票权”等同于“民主”,却没建立约束它的制度和文化,就像托克维尔说的:“我们为普选赋予了至高权威,却没能建立起能够约束它的制度和文化。”从哲学“民主本质论”来看,民主的核心是“理性参与”和“利益平衡”,可普选只强调“人人能投”,却不管选民有没有独立理性——比如1848年法国农民投票,只认“拿破仑”的名字,根本不懂政策,这就容易被野心家利用。

再看现在的欧美,政治人物为了拉选票,只说民众爱听的话,不管政策是否可行;巴以冲突、俄乌战争里,民众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投票支持强硬政策,却没人考虑长期和平——这都是普选制“重形式、轻实质”的后果。从《易经》“节卦”来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普选制缺乏“制度之节”,才会导致今天的混乱。

秦易:教授,那亚里士多德说“民主制向混合政体改进容易”,顾衡老师却说这是错的,为啥呀?难道加权投票或者共和制,比普选更难实现?

和蔼教授:秦易这个问题,戳中了普选制的“路径依赖”。亚里士多德觉得民主制好改进,是没看到“人性的弱点”——从心理学“惰性心理”来看,降低投票门槛很容易,比如从200法郎降到普选,只要喊“人人平等”的口号就行;可要搞加权投票,比如给有智识的人多投票权,就会被骂“歧视”,很难推行。而且一旦普选成为“合法性来源”,再想改就难了——谁反对普选,就等于反对“人民主权”,这在政治上是“自杀”。

就像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州想考“政治常识”再给黑人投票权,虽然初衷是刁难黑人,但也有合理成分——投票需要基本认知。可后来平权运动直接取消考试,这就是“矫枉过正”,从哲学“中庸论”来看,这是丢了“适度”的原则,要么极端歧视,要么极端放任,始终找不到平衡。

和蔼教授:讲到这儿,咱们梳理下这节课的核心:法国普选制从古希腊“多数人之治”出发,经吉伦特派的乌托邦理想,到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工具,最终成为现代民主的“标准配置”,却因缺乏制度约束和理性基础,给当今世界带来诸多困境。它告诉我们,民主不是“一人一票”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理性选民”“制衡制度”和“文化共识”的结合。

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咱们下节课深入讨论:

1. 结合《易经》“革卦”(“革而当,其悔乃亡”)和哲学“权力制衡论”,分析拿破仑三世利用普选制称帝的行为,是“革而当”还是“革而不当”?如果要让普选制真正服务于民主,需要建立哪些“制衡制度”?

2. 从心理学“群体理性”和哲学“民主本质论”出发,对比古希腊“混合政体”与法国普选制的差异,谈谈你对“民主需要考试吗”这一问题的看法——给投票权设置基本认知门槛,是否违背“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可以结合顾衡老师提到的《企鹅欧洲史》章节好好思考。觉得这节课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咱们的专题课点个赞,也把课程分享给身边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下节课咱们转向英国,看看英国是如何走出一条和法国不同的民主道路的,大家记得准时来上课,别错过精彩内容!

*^O^*——普选制:法国历史对现代政治影响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第三堂欧洲史课围绕法国普选制展开,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剖析其从乌托邦理想沦为政治工具的演变,及对现代政治的深层影响,同时对比古希腊民主与法国普选差异,解读相关历史困境。

课程先从拿破仑三世切入,其1852年借全民公投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第二帝国,复刻拿破仑举措却沦为“闹剧”。从心理学“身份认同焦虑”看,他因普奥战争后索要领土遭拒、受舆论嘲讽,陷入心理扭曲,试图以军事胜利挽回尊严,最终普法战争惨败;依《易经》“亢龙有悔”,其盲目扩张违背“适度”规律,还为法国留下“输家心态”,导致法国回避大革命反思,逐渐沦为二流国家,此为哲学“历史反思论”中拒绝吸取教训的典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着对比古希腊民主与法国普选。古希腊民主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多数人之治”,虽穷人凭数量优势可能压制富人,但富人仍有投票权,并非真正“所有人之治”。真正的“所有人之治”是“混合政体”,可通过“投票加权”(如高智识者多票)或“异质团体分权”(共和制)实现,核心为哲学“权力制衡论”中的“平衡”。而法国普选将投票加权系数定为1,只重人头数量,扭曲了民主本质。

随后梳理法国普选制演变:吉伦特派受催眠术与自然神论影响,提出“先上车后买票”的普选乌托邦理想;七月王朝倒台时,教士将普选包装成“弥赛亚降临”,有钱人向穷人谦卑塞选票。但后续普选沦为政治工具,欧洲君主(如拿破仑三世)发现其可用于与资产阶级争权——他借普选争取工农支持,1851年凭请愿书施压议会,武力解散议会后,通过公投延长总统任期、实现称帝,即“波拿巴主义”,体现心理学“权力博弈心理”。

课程还指出普选制对现代政治的困境:它使“一人一票”成为民主标配与统治合法性唯一来源,却如托克维尔所言“未建立约束制度与文化”。从哲学“民主本质论”看,民主需“理性参与”与“利益平衡”,但普选只重形式,忽视选民独立理性,致现代欧美政治人物为拉票不顾政策可行性,巴以冲突、俄乌战争中民众被情绪裹挟支持强硬政策。同时,亚里士多德“民主制易向混合政体改进”的观点有误,因从心理学“惰性心理”看,降低投票门槛易,推行“加权投票”难,且普选成“合法性来源”后改革阻力大,如美国曾试图设投票认知门槛却因平权运动“矫枉过正”取消,违背哲学“中庸论”。

最后课程留下思考题,预告下节课将讲解英国民主道路,并呼吁学生点赞、分享课程。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