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74章 课·从“自我导向”到“社会导向”一堂关于人生规划的平衡课

在人生规划中,我们常从“自我导向”出发——比如小时候想当将军、科学家,长大后想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但仅靠自我导向往往不够,还需转向“社会导向”,甚至兼顾“组织导向”,才能避免陷入“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困境。这一逻辑,藏在教授幼时的经历与不同国家的教育现状中:教授童年玩“打仗”游戏时想当将军,后来受社会风气影响转向想当科学家;而如今中国孩子常因父母包办、教育同质化,让自我导向被迫迎合社会导向,美国孩子则因过度强调自我导向,忽视社会需求,导致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匹配工作。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职业选择,“自我导向”关乎热爱与天赋,“社会导向”关乎现实与需求,“组织导向”关乎团队与适配,三者的平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这不仅是规划方法,更蕴含着“个体与集体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以及“认知调整适配环境”的心理学智慧。

课堂对话:拆解导向平衡的核心逻辑

(上课铃响,和蔼教授拿着一本《心灵的框架:多元智能理论》走进教室,笑着挥手)

和蔼教授:同学们,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梦想?比如当医生、宇航员、画家?(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其实这些梦想,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自我导向”。但今天咱们要更进一步:为什么光有自我导向还不够,还得转向社会导向、组织导向?先从我的童年故事说起吧。我小时候没电子产品,放学最爱玩“打仗”游戏,十来个孩子分两队甩泥巴、抓俘虏,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将军”,指挥大家赢。可到了十岁,我就改主意了,觉得当牛顿、爱因斯坦更光荣。叶寒,你觉得我为什么会变?

叶寒:教授,是不是因为你发现当科学家比当将军更厉害?或者身边的人都在说学科学好?

和蔼教授:后者更接近!这就是“社会导向”的影响。我小时候中苏关系紧张,到处挖防空洞,大家都觉得“当将军保家卫国”了不起;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学科学成了风气,我就跟着转向想当科学家了。你看,自我导向会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变。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的自我导向和社会导向对不上,活得特别累。秦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想当画家,父母却让学会计?

秦易:有!我表哥特别喜欢画画,可我舅舅舅妈觉得“画画养不活自己”,非要他学计算机。结果他大学学得很痛苦,毕业也没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现在在画室当助理,钱少但开心。这就是自我导向和社会导向不一致吧?

和蔼教授:太典型了!咱们先分析中国年轻人的情况:为什么他们的导向容易不一致?第一个原因是“父母越俎代庖”。我遇到过不少家长,孩子才两三岁就来问“将来学什么专业好”,非要替孩子做选择,而家长选的往往是“社会需要的”,不是孩子喜欢的。第二个原因更关键——“教育同质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说人有10种天赋,比如语言、数学、运动、空间构想、人际交往等等。但现在的教育,大多只盯着数学、语言,忽略了其他天赋。许黑,你想想,这会有什么问题?

许黑:教授,那肯定会让很多孩子的天赋没机会开发啊!比如有人空间构想能力强,适合当工程师、设计师,但学校没相关课程,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天赋,自然不会产生“当设计师”的自我导向,最后只能跟着学大家都学的专业,和社会导向凑活匹配。

和蔼教授:太对了!比如小学没开发空间构想能力,将来很难成为有创造力的工程师;忽视逻辑教育,也成不了一流科学家、律师。很多人说“学几何能练逻辑”,但几何只练了一个层面,真正的逻辑思维需要不断质疑、讨论才能养成。接下来咱们看美国的情况,他们的问题刚好相反——年轻人太重视自我导向,忽略社会导向。根据《国会山报》数据,2020年美国43%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比如学哲学、神学的,毕业只能去麦当劳;但另一方面,IT公司每年缺十几万工程师,可美国每年只有5%的毕业生学工程、计算机。蒋尘,你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为什么?

蒋尘:教授,这可能是“自我认知偏差”——美国年轻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却没客观评估“社会需要什么”。比如觉得哲学有意思就选,没考虑社会对哲学专业的需求极少,导致毕业即失业。他们没意识到,自我导向需要和社会导向平衡,不然理想再美好也难落地。

和蔼教授:说得太准了!除了自我导向、社会导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导向”——就是你进入一个公司、团队后,根据组织需求调整自己的方向。比如你去微软想当软件工程师,但公司缺技术销售,你愿不愿意转岗?周游,你觉得这体现了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游:教授,这体现了团队精神吧!组织里的岗位不是“加法关系”,缺一个关键岗位,整体绩效可能打对折。如果员工能配合组织导向调整,团队才能高效运转。就像谷歌、微软招毕业生,不先定岗位,而是根据需求调整,就是在找个人和组织的平衡点。

和蔼教授:没错!但有意思的是,中国年轻人大多愿意迎合社会导向,却不愿意配合组织导向。经常听到有人说“专业不对口”“我不喜欢这个岗位”,换个部门都不愿意;而美国年轻人虽然自我和社会导向不对付,却很擅长配合组织导向,改行是常事。比如学历史的,进公司后能转做市场、运营,这就是适配组织导向的能力。

咱们再回到核心:为什么要三个导向兼顾?万老师说过一句话——“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比如想当诗人的人很多,想当演员的北漂也多,但北漂成功的比诗人多,因为“当演员”更契合社会导向(影视行业有需求),而诗人很难靠写诗谋生。再比如,你想当画家(自我导向),社会需要插画师(社会导向),进公司后老板让你先做平面设计(组织导向),你如果能调整,慢慢积累,才能最终实现当插画师的梦想;如果只盯着“我就要当画家”,可能连入门机会都没有。

还有给家长的提醒:第一,别把自己对社会导向的理解当成孩子的唯一选择,比如觉得“学医稳定”就逼孩子学医;第二,多开发孩子的多元天赋,比如让喜欢动手的孩子学乐高、机器人,开发空间和逻辑能力,别只盯着成绩。

课堂结尾:思考与互动

今天咱们拆解了自我、社会、组织三个导向的关系,核心就是“平衡”——既不盲目迎合现实,也不脱离需求空谈理想。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检验一下理解:

1. 结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喜欢画画但父母让学会计”的同学设计一个方案,让他既能兼顾父母的社会导向需求,又不放弃自我导向(画画),请写出具体的步骤(比如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如何和父母沟通)。

2. 从“个体与集体辩证统一”的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只强调自我导向”或“只迎合社会导向”都不可取?请举例说明两者平衡的重要性。

大家要是有想法,欢迎在讨论群分享;觉得这堂“人生规划课”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下次咱们聊“如何根据导向调整职业选择”,想知道怎么在现实中落地?赶紧催更,咱们下期再见!

课堂内容总结:

本节课围绕“人生规划需兼顾自我、社会、组织三大导向”展开。教授以自身童年从“想当将军”转向“想当科学家”的经历切入,指出自我导向易受社会环境影响。随后分析中、美年轻人导向不一致的差异:中国年轻人多因父母包办选择、教育同质化(忽视加德纳多元智能开发),导致自我导向被迫迎合社会导向;美国年轻人则过度强调自我导向,忽视社会需求,致大量毕业生难寻匹配工作。

课堂还提出“组织导向”概念,对比中美年轻人适配组织导向的差异——中国年轻人愿迎合社会导向却难配合组织导向,美国年轻人反之。最后强调三大导向需平衡,引用“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并提醒家长勿替孩子决定、要开发多元天赋,引导学生以平衡思维做人生规划。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