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75章 课·文以载“道”:融合心理学、哲学的道家与中国文学对话课

——道家文化与中国文学:一堂融合心理学与哲学的文化课

开头总结

在大学那间充满文化气息的《中国文化与文学》教室里,亲切的教授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情,和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吴劫这六位个性迥异的学生,一同开启了一场有关“道家文化怎样塑造中国文学”的愉快对话。这堂课才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大杂烩呢,而是以王维的山水诗为突破口,从“主题题材”“艺术风格”“文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剖析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辩证”等思想是如何渗透到文学作品中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巧妙地穿插了《道德经》《庄子》中的经典名言,还融入了心理学的“自然联结理论”“留白效应”、哲学的“辩证思维”“存在主义”等原理,既探讨了道家为文学增添的精神内涵,也客观地分析了过度解读可能带来的“现实疏离”等问题。最后,用两个直接戳中当代人心窝的思考题来结尾,引导学生们把古老的智慧和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为下一次课的原着研读做好铺垫。

【课堂开场:以诗入题,唤醒感知】

(教授抱着一摞古籍走进教室,指尖还夹着一张打印的王维山水诗,他把纸贴在黑板上,笑着看向台下)

教授:咱们今天先不翻课本,先做个“心灵实验”。大家看着黑板上这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花一分钟时间,把自己放进诗里——你站在那片“空山”里,能听到什么?摸到什么?心里会冒出什么念头?不用怕说错,随便说。

(教室里静了几秒,蒋尘先举手,她声音软软的,带着点感性)

蒋尘:教授,我好像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有远处的人说话声,但看不见人,觉得特别安静,好像心里的杂念都被风吹走了。以前读这句诗只觉得“美”,现在想想,这种“静”好像不是“空无一物”,是有东西的,但又说不清楚。

教授:蒋尘说得特别好!这种“说不清楚却能感受到的静”,其实就是道家文化给中国文学刻下的第一个印记。今天咱们就围绕三个问题聊:道家让文学写什么(主题)、怎么写才好看(风格)、用什么办法传思想(形式),还要穿插点心理学和哲学,看看老祖宗的智慧,放到现在是不是还管用。叶寒,你之前在作业里写过陶渊明,你觉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蒋尘说的“静”,是不是一回事?

【第一模块:主题题材——道家催生的“自然、隐逸、生死”母题】

(叶寒立刻坐直身体,手里还攥着之前画的陶渊明东篱小像)

叶寒:我觉得是!陶渊明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是说他种地不行,是他不在乎收成,在乎的是在田里待着的感觉。就像道家说的“道法自然”,他不是要改造自然,是要跟着自然走,心里就踏实。

教授:太对了!这里可以插一个心理学理论——“自然联结理论”,心理学家威尔逊说,人天生就有和自然亲近的需求,就像鱼需要水一样。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就是把这种“需求”写成了文学,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觉得舒服,因为它符合我们骨子里的心理本能。

(周游突然举手,他平时爱关注社会话题,语气带点疑惑)

周游:教授,那“隐逸”呢?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好多人说这是“避世”,是不是有点消极?从心理学看,这算不算“逃避现实”?

(教授笑着点头,示意他坐下,然后转向全班)

教授:周游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关键,咱们得掰扯清楚。道家说的“隐逸”,不是“逃”,是“选”。心理学里有个“自我决定理论”,说人最核心的需求有三个:自主、胜任、关联。李白拒绝权贵,其实是在维护“自主感”——我不想被官场规则绑着,我要选自己想走的路。就像《庄子》里的许由,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却去洗耳朵,不是他傻,是他觉得“天下”会绑住他的自主,这和李白的“不折腰”,本质上是一样的。

(许黑推了推眼镜,他总爱抠细节,这时也开口了)

许黑:教授,那生死呢?道家说“齐生死”,陶渊明写“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和现在心理学说的“生死焦虑”怎么对应?我看存在主义心理学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和庄子的“鼓盆而歌”,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

教授:许黑这个对比太精彩了!庄子妻子死了,他敲着盆唱歌,不是无情,是他觉得“生死就像四季轮回”,人从自然来,再回自然去,不用怕。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是让我们直面死亡,才能好好活;庄子的“齐生死”,是让我们不被死亡的恐惧困住,才能活得自在。这两种智慧,一个偏“直面”,一个偏“顺应”,但都在帮我们消解生死焦虑——而中国文学,就是把这种消解写成了诗,让我们读的时候,心里的疙瘩能松一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教授顿了顿,拿起《道德经》,翻到某一页)

教授:咱们再记一句经典语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是所有这些主题的根:自然题材,是“法自然”;隐逸主题,是“法道”的自主;生死主题,是“法天地”的轮回。中国文学有了这些,就不只是“写风景”“写情绪”,而是有了能安住人心的精神内核。

【第二模块:艺术风格——道家塑造的“空灵、淡泊、含蓄”审美】

(教授走到黑板前,擦掉之前的诗,写下“留白”两个字)

教授:咱们再看第二个问题:道家让中国文学“长”成了什么样子?大家先想,为什么王维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直接写“山里没人,只有声音”?蒋尘,你刚才说“说不清楚的静”,是不是和“没写的部分”有关?

(蒋尘眼睛一亮,赶紧点头)

蒋尘:对!我刚才就在想,要是他写得太细,比如“山里有三棵树,声音从东边来”,反而没那种感觉了。好像没写的地方,我自己能补出来,越补越觉得静。

教授:这就是心理学里的“留白效应”——信息留一点空白,反而能激发人的想象,让感受更深刻。道家说“道不可言”,意思是“道”太宏大,没法用嘴说清楚,所以文学创作也不能“说满”,要留余地。王维的山水诗、水墨画里的空白,都是这个道理。

(秦易平时爱读哲学,这时也补充道)

秦易:教授,我觉得“淡泊”也是这样。陶渊明的诗没华丽辞藻,就像“采菊东篱下”,大白话一样,但读着特别真。道家说“少私寡欲”,是不是就是让文学去掉“多余的装饰”,只留最本真的东西?

教授:秦易说到点子上了!这背后有个哲学道理——“去伪存真”。道家反对“过度雕琢”,觉得刻意装出来的美不是真的美。就像韦应物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没写“我好孤独”“我好闲适”,就写潮水和小船,但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境。这种“以物喻心”的淡泊,比直接说“我很闲”,高级多了。

(叶寒突然拿出自己画的山水画,画里只有一条小船,一片水,她举起来给大家看)

叶寒:教授,我之前学画画,老师说“画山水要留三分白,才有意境”,这是不是和文学的“留白”一样?

教授:完全一样!中国的诗、画、散文,审美都是通的,根都在道家。咱们再记一句《道德经》里的话——“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却不争,还能适应任何形状,这和“空灵淡泊”的审美多像:文学不强行灌输情感,像水一样慢慢浸润你,让你自己体会,这才是最高级的“美”。

【第三模块:文学形式——道家影响的“寓言、辩证”手法】

(教授又在黑板上写了“庄周梦蝶”四个字,问大家)

教授:谁能说说,庄子为什么要写“蝴蝶梦”,不直接说“我分不清自己和世界”?

(周游这次反应很快,他平时爱读小说,对叙事手法敏感)

周游:因为直接说太干了!说“我梦到自己是蝴蝶,醒了不知道是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我”,就像讲个小故事,有意思,还能让人想半天——到底什么是真的?

教授:没错!这就是道家开创的“寓言喻理”手法。心理学里有个“故事疗法”,说人更容易接受故事里的道理,比听大道理管用。《庄子》里的“井底之蛙”“北冥有鱼”,都是用故事传思想,后世文学也学这个:李白写“大鹏一日同风起”,用大鹏象征自己的志向;苏轼《赤壁赋》里“客与吾”的对话,其实是他自己在和自己辩论,用对话的形式讲“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

(许黑又提出疑问,他总爱追根究底)

教授:许黑,你是不是又发现了什么?

许黑:教授,我在想辩证思维。道家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贫富对比揭矛盾;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的美和马嵬坡的悲,这是不是都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和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授:这个对比太专业了!道家的辩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福里藏着祸,祸里藏着福,没有绝对的好和坏;黑格尔的“正反合”,是先有“正”,再有“反”,最后合成“新的正”,是递进的。但不管哪种,都让文学不片面——不只写美,也写悲;不只写福,也写祸,这样的作品才厚重,能让人看清事物的全貌。

(教授拿起《庄子》,翻到“齐物论”)

教授:咱们再记一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不只是处世智慧,也影响文学手法:不强行“争着说真理”,用寓言、用对比,让读者自己悟,反而能让道理传得更远。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的“七十二变”,其实就是道家“顺应变化”的思想,用神话故事的形式,让小孩子都能感受到“灵活应变”的道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四模块:辩证看待——道家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教授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了些)

教授:咱们聊了这么多积极的,现在要客观一点:道家对文学有没有不好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玄言诗”,全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堆砌,读起来干巴巴的,没一点味道。叶寒,你读陶渊明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和玄言诗不一样?

(叶寒仔细想了想,语气肯定)

叶寒:不一样!陶渊明的诗有生活,有菊花,有南山;玄言诗就像在背《道德经》,没感情。我觉得不是道家的问题,是写玄言诗的人没懂道家——道家说“道法自然”,是要贴近生活,不是脱离生活。

教授:太对了!道家的消极影响,大多是“解读偏差”,不是思想本身的问题。就像心理学里的“认知扭曲”,把“超脱”当成“脱离现实”,把“道不可言”当成“故意写得晦涩”。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写“冲淡”是“遇之匪深,即之愈希”,本来是想讲审美,结果写得太玄,后人得翻好多注释才能懂,这就是把“含蓄”变成了“晦涩”,走偏了。

(秦易也补充道)

秦易:教授,我觉得“重自然轻人事”也是这样。中唐的刘长卿,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境是好,但安史之乱后百姓的苦,他没怎么写。这不是道家让他不写,是他自己只盯着自然,忘了文学还要“记现实”。

教授:秦易说得很到位。道家的“自然”,从来不是让你不管人事,而是让你在人事里保持自然的心态。汉初的“文景之治”,用“无为而治”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是“顺应规律的作为”,不是“不作为”。文学也是一样,写自然没问题,但不能只写自然,忘了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样的文学,才既有“仙气”,又有“人气”。

【课堂结尾:思考题与下次预告】

(教授看了看表,把书合上,眼神里满是期待)

教授:今天咱们聊了道家对文学的主题、风格、形式的影响,还结合了心理学和哲学,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老祖宗的智慧不是“老古董”,是能帮我们看懂文学、看懂生活的工具。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下次课咱们一起讨论:

1. 现在社会特别卷,很多人觉得“不争就会被淘汰”,结合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说说怎么用它调节自己的焦虑,同时又不变成“躺平”?

2. 从心理学“叙事疗法”的角度,选一个《庄子》的寓言(比如“井底之蛙”),说说它能怎么帮现代人重新看待自己的困境(比如觉得自己的世界太小)?

(教授顿了顿,笑着补充)

教授:下次课咱们带《道德经》原着,逐句读“道可道,非常道”,还要分组讨论——你觉得这句活对现在的新媒体写作有没有启发?比如怎么写文案才能“不说满,留余地”?大家记得提前预习,也别忘了给咱们的“文化小课堂”点个赞,关注下次的更新,咱们一起把老智慧读“活”!

咏道寄文

大鹏振翼击云涛,笔落烟霞满纸涛。

醉卧松间闻道语,银河垂袖任吾遨。

醉歌:

长风万里过山河,醉持玉盏对月歌。

剑挑星斗抒胸臆,不教尘网缚渔蓑。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