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102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

------

第一百零二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

荣归故里的热闹与喧嚣,如同夏日的骤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几日流水席过后,陈家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对于陈彦而言,这种宁静并非沉寂,而是一种沉淀与蓄力,是暴风雨过后,港湾里那份难得的安稳与踏实。

清晨,天刚蒙蒙亮, 东方天际才泛起一丝鱼肚白,村后的打谷场上便已出现了两个矫健的身影。正是陈彦与石头。

初夏的清晨,空气带着一丝凉意和草木的清新。打谷场平整开阔,地面是夯实的泥土,边缘堆着几个陈年的草垛。露水在草叶上闪烁,远处传来几声鸡鸣犬吠。

石头嘿嘿笑着,活动着手腕脚踝,摆开了架势。他比陈彦年长几岁,身形更显壮实,肌肉贲张,自从跟随陈彦习武以来,进步神速,已是村里年轻一辈中公认的好手。

陈彦微微一笑,深吸一口清晨湿润的空气,感受着体内久违的气血流淌,一股暖意自丹田升起,流遍四肢百骸。他褪去外衫,露出里面紧身的短褂,身形虽略显单薄,但线条流畅,隐含着力量。“落没落下,试试便知。石头,小心了,我可不会留手!”

话音未落,陈彦身形一动,步伐灵活如狸猫捕食,脚尖轻点地面,悄无声息间已贴近石头,一拳直取对方中门,拳风隐隐带着破空之声。这一拳,看似直来直去,却蕴含了清尘道长所授内家拳的发力技巧,劲力内蕴,后发先至。

石头不敢怠慢,他深知少爷的厉害,凝神应对,沉腰坐马,双臂交叉成十字,硬生生格挡了这一拳。“砰”的一声闷响,石头只觉得手臂一阵酸麻,心中暗惊少爷的力气似乎又涨了几分。他不敢硬拼,借势向后滑步卸力,同时右腿如鞭子般扫向陈彦下盘,反击迅猛。

陈彦不慌不忙,身形微侧,避过扫腿,左手如灵蛇出洞,闪电般扣向石头脚踝。石头反应极快,收腿拧身,一记肘击撞向陈彦肋部。两人你来我往,拳来脚往,时而贴身短打,时而游走周旋,打得有板有眼,劲风四溢。场地上,身影翻飞,卷起细微的尘土,伴随着沉稳的呼喝与急促的呼吸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一套拳法演练完毕,两人都是微微见汗,头顶蒸腾着热气。陈彦收势而立,气息略喘,但眼神明亮如星,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感觉虽然旅途劳顿,疏于练习,但根基未失,只是需要时间重新熟悉那种发力感,将院试期间紧绷的文思暂时放下,让身体重新找回武者的节奏。

“不错,根基尚在,招式也未生疏,只是气息略有不继,还需勤加练习,方能恢复如初。”一个温和清越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不知何时,清尘道长已悄然立于场边一株老槐树下,须发皆白,道袍在晨风中轻轻拂动,面容清癯,目光深邃,正含笑看着他们。

“师父!”陈彦和石头连忙收势,恭敬地躬身行礼。

清尘道长缓步走上前,仔细打量了陈彦一番,目光在他略显疲惫但神光内敛的眼眸上停留片刻,点了点头:“嗯,精气神尚可,眼底虽有倦色,但光华未减,可见未因科举之事全然懈怠了根本。武道一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日后即便学业繁忙,亦不可全然荒废。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亦是支撑你走得更远的基石。切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相辅相成。”

“弟子谨记师父教诲。”陈彦恭敬应道。他深知,无论是清尘道长传授的养生导引之术,还是与石头对练的拳脚功夫,都让他在连番科举鏖战中保持了远超常人的充沛精力和平稳心态,这“小三元”的荣耀背后,亦有武道锤炼的一份功劳。

清尘道长又就刚才交手时陈彦气息转换的一个细微滞涩处,指点了几句运气发力的关窍,言语精辟,直指要害。陈彦凝神细听,若有所思。指点完毕,清尘道长便袍袖一拂,飘然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晨雾之中,留下二人继续揣摩练习。

晨练结束,回到家中, 祖母王氏早已准备好了温热的粥菜和一碟脆生生的腌萝卜。简单的农家早饭,却充满了家的味道。用罢早饭,陈彦便回到自己那间简陋却整洁的书房。书房朝东,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书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亲手铺开微黄的宣纸,取出徽墨,注入清水,缓缓研磨,墨香渐渐弥漫开来。他摒弃了此前为应试而刻意追求的工整板正,转而临摹起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追求一种骨力遒劲、气势雄浑的境界。笔尖在纸上游走,一撇一捺,皆灌注心神,力求将心中那股因“小三元”而激发的浩然之气,融入笔端。窗外鸡鸣犬吠,孩童嬉闹,却丝毫不能扰乱他笔下的世界。这份定力,是长久苦练的结果,也是心性修为的体现。

上午时分, 家中便开始陆续有客人来访。左邻右舍的叔伯婶娘,提着鸡蛋、新摘的蔬菜、或是自家做的腊味等物事,前来道贺,顺便看看“秀才公”的风采。言语间满是淳朴的赞叹与羡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彦哥儿真是了不得!这么小年纪就中了秀才,还是案首!咱们陈家沟的风水好啊,出了文曲星!”隔壁的王大娘拉着陈彦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是啊是啊,以后可得好好教教我们家那小子,让他也跟着沾沾文气,哪怕能认几个字也好啊!”前院的李大叔憨厚地笑着。

就连村里几个平日调皮捣蛋的半大小子,被父母拽着过来,看到一身青衫、气质沉静的陈彦,也收敛了许多,眼神里带着好奇和一丝敬畏。

陈彦皆一一含笑接待,态度谦和,丝毫没有秀才公的架子。对于乡亲们的夸赞,他多是归功于师长教诲、祖宗保佑,显得十分得体。这份不骄不躁,更让乡邻们高看一眼,觉得这孩子不仅学问好,人品更是难得。

这日午后, 阳光正好,老族长陈德善拄着那根磨得光滑的枣木拐杖,亲自登门。陈彦将族长迎进堂屋,奉上粗茶。

族长呷了口茶,满是皱纹的脸上堆着笑意,道明了来意:“彦儿啊,你现在是咱们村,乃至全县都有名的秀才公了。族里几个老家伙商量着,想请你有空的时候,去村里的私塾给那些蒙童们讲讲课,不拘讲什么,讲讲你读书的心得,或者教他们认几个字,让他们也沾沾你的才气,见识一下真正的读书人是啥样,激励他们向上。你看如何?当然,不白讲,族里会凑些束修……”

陈彦闻言,略一思索,便欣然应允:“族长爷爷言重了。能为族中子弟尽一份力,是彦儿的荣幸,谈何束修?我明日便可过去。”

族长见他答应得爽快,且不提报酬,心中更是高兴,连连称好:“好!好!彦儿深明大义,是我陈氏一族之福啊!”

第二天, 陈彦便如约来到了村中的陈家私塾。私塾设在祠堂的偏院里,几间瓦房,虽简陋,却打扫得干净。塾师是一位姓陈的老童生,考了半辈子也未中秀才,见到已是“小三元”的陈彦,十分恭敬,执礼甚恭。学堂里,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童正襟危坐,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都有,其中就包括他的大弟陈松和小妹陈秀。孩子们看到这位传说中的“秀才大哥”真的来了,个个眼睛发亮,小手放在膝盖上,腰板挺得笔直,既有好奇,也有崇拜,连大气都不敢喘。

陈彦没有讲什么高深的经义,而是从蒙学最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讲起。但他讲得与众不同,并非简单让孩子们跟读背诵,而是结合历史故事、生活常识,解释字句的含义,讲述古人勤学的典故。他讲到“昔孟母,择邻处”,便引申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讲到“蚕吐丝,蜂酿蜜”,便讲述万物各司其职的道理。言语浅显,却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他还当场铺开纸墨,演示如何握笔、运笔,讲解字的间架结构,横平竖直的道理。他让每个孩子都上前试着写几个字,然后耐心指点。陈松和陈秀听得格外认真,小胸脯挺得高高的,脸上满是自豪,当陈彦点到他们名字时,声音都格外响亮。

看着弟弟妹妹和村里孩子们那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神,陈彦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懵懂的孩童点燃一盏求学的灯,在他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或许,未来他们之中,也能走出几个秀才、举人。

就这样,白日里或接待乡邻,或去私塾讲课,晚间则在一灯如豆下温习经史子集,或与家人围坐闲话,共享天伦, 日子平静而充实。但这种平静,并非安逸。陈彦知道,院试的荣耀只是起点,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未来的路还很长,乡试、会试、殿试,一关比一关难,学问之道,更是浩如烟海,永无止境。他享受着这份难得的亲情温暖,内心却已在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几日后, 陈彦备了些母亲张桂娘精心准备的乡土特产——自家做的腊肠、晒干的蘑菇、还有给师母的一块绣工精致的帕子,前往镇上赵文渊先生府上拜见。

师母见到陈彦,十分欢喜,拉着他嘘寒问暖,直说他瘦了,要给他好好补补,又张罗着丫鬟端上精致的点心和热茶。稍坐片刻,闲聊了些家常后,陈彦便来到书房,拜见赵文渊先生。

书房内,檀香袅袅,书架林立,充满了书香气息。赵文渊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正临摹着一幅字帖,见陈彦进来,便放下笔,示意他坐下。他看着眼前沉稳有度、目光清澈的弟子,眼中满是欣慰。亲手斟了一杯茶推到他面前,缓缓问道:“彦儿,院试已过,秀才功名已得,可谓初入门径。对于日后学业,你有何打算?是留在县学或府学进修,还是另有想法?”

陈彦正襟危坐,双手接过茶杯,恭敬答道:“回先生,学生正想请教先生。如今虽侥幸得中,但学问之道,如瀚海无涯,学生近日温书,愈感自身浅薄,如井底之蛙。县学府学,固然是正途,但学生欲寻一良师益友汇聚、学术氛围浓厚之所,继续深造,以求开阔眼界,增长真才实学。不知先生有何指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文渊点点头,对弟子的清醒认知和进取之心颇为满意。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开口道:“你所言极是,安于现状,则难有寸进。清河县乃至江陵府,学问深厚者固然有之,但若论治学氛围、名师荟萃、藏书之富、交流之广,则首推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陈彦心中一动,眼中闪过亮光。他自然知道这座坐落于长沙岳麓山下、名扬天下的千年学府,乃是湖湘文化的重镇,历史上名儒辈出,素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誉。

“不错。”赵文渊肯定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向往,“岳麓书院当代山长欧阳文敬公,乃当世大儒,学问精深,尤精经史,德行高尚,为人师表。其下更汇聚了诸多在经学、理学、词章、乃至天文地理方面各有专精的博学鸿儒任教。书院学风严谨,鼓励争鸣,每月有讲会,学子可质疑问难,与师友切磋砥砺。其藏书楼‘御书楼’,更是收藏了无数珍本秘籍,乃读书人之宝库。于你而言,府学官样文章,恐已不足餍足你求学之渴。唯有岳麓这等学术圣地,方能让你如鱼得水,博采众长,更上一层楼。”

他顿了顿,看着陈彦眼中燃起的火焰,语气更加笃定:“以你如今‘小三元’之才名与扎实根基,通过岳麓书院的入院考核,当非难事。修远此次亦中秀才,我意让他与你同往,彼此有个照应,亦可互相砥砺,共求进步。”

陈彦听罢,心中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在眼前打开。岳麓书院,确实是更为理想的求学之所。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深深一揖,语气坚定:“先生高见,学生茅塞顿开。岳麓书院确是学生心向往之的学术圣地,学生愿往!定不负先生期望,努力向学!”

“好!”赵文渊抚掌微笑,眼中满是期许,“既然如此,你便回家稍作准备,与家人好好团聚几日。十日后,你与修远一同启程,前往长沙府。路途遥远,你们需早做打算,盘缠衣物,都要备齐。”

“多谢先生成全!学生这就回去准备。”陈彦再次拜谢,心中既充满对未来的期待,也涌起对家乡亲人的不舍。

定下了前行的大计,陈彦告辞出来。走在回村的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这一次远行,将告别熟悉的乡土,开启他求学之路的新篇章。而岳麓书院,那座千年学府,将是他下一个需要攀登和征服的高峰。前方的挑战更多,但机遇也更大。一股豪情,在他胸中激荡。

------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