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113章 岁末试捷报频传 归乡路近乡情切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岁末试捷报频传 归乡路近乡情切

时光荏苒,秋去冬来。岳麓山上的枫叶红了又落,最后一场寒霜过后,书院庭院中的几株老梅悄然绽放出点点鹅黄,幽香浮动,预示着岁末的临近,也意味着一个学期的学业即将告一段落。

书院里的气氛,悄然发生着变化。相较于入学初期的紧张新奇,以及首测前的严阵以待,临近学期末的这次大考,学子们的心态反而平和了许多。空气中弥漫的,除了笔墨书香,更多了一种即将归家的期盼与喜悦。毕竟,这次考试之后,便是长达月余的岁假,可以返乡与亲人团聚,共度新春。对于许多初次离家的学子而言,这份思乡之情,早已冲淡了考试的紧张。

陈彦、赵修远、柳云卿三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刻苦砥砺,学问根基愈发扎实,应对考试也更加从容。每日里,他们依旧按部就班地晨读、听讲、温习、切磋,但言谈间,已不自觉地多了对家乡风物、亲人近况的讨论。

“算算日子,考完试,再收拾两日,乘船顺流而下,赶在腊月二十前定能到家!”赵修远盘算着行程,脸上洋溢着期待,“许久未见爹娘,不知家中一切可好。”

柳云卿也难得地话多了起来,眼中闪着光:“是啊,家母来信说,今年冬衣备得厚实,还腌了不少腊肉,就等我回去了。小妹的字也进步了不少……”

陈彦听着,心中也涌起浓浓的思念。祖父矍铄的身影,祖母慈祥的唠叨,父母关爱的眼神,弟弟妹妹活泼的模样,还有那熟悉的多音土语、炊烟袅袅……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归心似箭。

岁末大考,如期而至。

考场依旧设在忠孝廉节堂,气氛庄重,但少了些许剑拔弩张,多了几分沉稳。试题涵盖经史子集,范围更广,深度也有所增加,尤其策问题,结合了近期的时政要闻,考察学子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陈彦凝神静气,审题、构思、落笔,将一学期所学的积淀,融会贯通,化作笔下锦绣文章。经义题阐述精微,史论题见解独到,策问题对策务实,诗赋题情采并茂。他下笔如有神,思路清晰,答卷一气呵成。

赵修远和柳云卿也沉着应对,各自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赵修远的文章愈发老练,柳云卿的论述也更具条理,可见一学期的书院熏陶,成效显着。

考试结束两日后, 结果张榜公布。

照壁前依旧围满了学子,但气氛比首测时轻松了许多,大家更关心的是能否安心回家过年,对名次的执着似乎淡了些许。

红榜贴上,众人翘首以望。

“甲辰年岳麓书院岁末大考,第一名:陈彦(清河县)”

榜首之位,毫无悬念,依旧是陈彦的名字。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的领先优势似乎更加明显,各科评语皆是上上等,令人叹服。

赵修远此次发挥出色,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进步显着,令他喜上眉梢。

柳云卿也稳中有进,位列第二十名,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他而言,已是极大的肯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三人相视而笑,击掌相庆,一学期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接下来两日, 是离院前的准备。学子们纷纷收拾行装,与同窗道别,约定来年再见。陈彦三人也相约下山,到长沙府城内采购一些当地特产,带回给家人作为礼物。

长沙府街市比平日更加热闹,年味渐浓。他们逛了有名的“九如斋”南货店,买了些桂花糕、灯芯糕、麻辣子等精致点心;又去“玉楼东”酒家,打了几坛醇厚的浏阳河酒;陈彦还特意为祖母和母亲选了几匹花样新颖的湘绣布料,为祖父和父亲挑了几方上好的浏阳菊花石砚。大包小包,满载而归,皆是游子的一片孝心与思念。

归期已定,登船启程。

这一次,他们包下了一艘稍大些的客船,归心似箭,归途也显得格外顺畅。或许是归家的喜悦冲淡了旅途的劳顿,也或许是经过几个月的书院生活,身心都已适应,赵修远和柳云卿竟都未出现严重的晕船现象,只是略有不适,稍作休息便无大碍。

船行江上,冬日的水面略显萧瑟,但两岸人家已开始张灯结彩,准备年货,透出浓浓的年意。三人站在船头,望着渐行渐远的岳麓山和长沙府城,心中充满了对过往一学期的回味与对家乡的憧憬。

“一学期倏忽而过,仿佛昨日才初登岳麓。”赵修远感慨道。

“是啊,收获良多,结识良师益友,此生难忘。”柳云卿点头附和。

陈彦望着浩荡江水,心中亦是感慨万千。岳麓书院,这片学术沃土,已在他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期待着来年,继续在此求学问道。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陈家沟, 早已沉浸在期盼游子归来的氛围中。

陈家的日子,这几个月来,可谓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最显眼的变化,便是那座翻修一新的宅院。原本低矮的土坯墙,如今换成了结实的青砖墙,院墙也加高了不少,显得气派了许多。屋顶重新铺了瓦,门窗也换成了更结实耐用的木料,还精心刷了桐油,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院子里铺了青石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角还新搭了葡萄架,只待来年春天发芽。整个宅院焕然一新,虽比不上城里的大户人家,但在陈家沟,已是数一数二的体面院落,无声地诉说着这半年来陈家的富足与兴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不变的是,每日午后,陈彦的祖母王氏,依旧会拄着那根磨得光滑的枣木拐杖,由儿媳张桂娘搀扶着,颤巍巍地走到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向着通往官道的方向张望。寒风吹拂着她花白的头发,她却浑然不觉,只是絮絮叨叨地念着:

“桂娘啊,这眼瞅着就要进腊月了,彦儿咋还没信儿呢?书院也该放假了吧?这路上不会有什么事吧?天冷了,他带的衣裳够不够厚?可别冻着了……这孩子,也不知道早点捎个信回来……”

张桂娘心里也惦记着儿子,但还得宽慰婆婆:“娘,您别急。前几日不是才托人捎信来说考完试就动身吗?算着日子,就这几天该到了。彦儿懂事,肯定惦记着家里,路上会小心的。”话虽这么说,她自己也忍不住一天往村口跑好几趟。

陈彦的祖父陈满仓,表面上依旧沉稳,每日里背着双手,在村里转转,看看各家的冬小麦长势,或是和族老们商量着年底祭祖、给村里孤寡送些年货的事儿。但烟袋抽得比平时更凶了,眉头也时不时地蹙起,听到马车声或陌生人的动静,总会下意识地停下脚步,侧耳倾听。那份对长孙的牵挂,深藏心底,却愈发浓烈。

更让陈家上下欢喜的是,陈彦的二婶,也就是陈延峰的二弟媳,近日诊出了喜脉,又怀上了身孕!这无疑是给本就喜庆的家里,再添一重喜气。一家人对她呵护备至,盼着来年再添丁进口,人丁更加兴旺。

而这一切变化的根基,便是那小小的“肥皂”。在陈彦离家求学后,陈家在老族长陈德善的支持下,将肥皂的制法进一步改良,品质更加稳定,去污力更强,还尝试加入了不同的香料,做出了更受城里人欢迎的香皂。通过陈延峰和陈延岳兄弟俩的辛勤跑动,以及赵文渊先生帮忙牵线搭桥,陈家的肥皂已经稳定地销往了清河县乃至江陵府的几家杂货铺和澡堂,口碑越来越好,订单也越来越多。

不仅陈家因此收入大增,盖起了新房,陈家沟不少参与制作、提供原料(如猪油、草木灰)的乡邻,也都分得了实惠,日子比以前宽裕了不少。整个村子都洋溢着一种勤劳致富、充满希望的氛围。村里人谈起陈家,尤其是谈起在岳麓书院读书的陈彦,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文曲星”下凡,给全村带来了福气。

如今,就等着这位给家族和村子带来荣耀与财富的“文曲星”回家过年了。年猪早已备下,新磨的面粉散发着麦香,新衣新被都已准备妥当,只等游子归来,阖家团圆,共度一个喜庆、富足、团圆的新年。

冬日的暖阳,洒在陈家沟焕然一新的屋舍和期盼的人们身上,一切都充满了温馨与希望。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完)

------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