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桃花雪:1937卦变金陵 > 第441章 晨光熹微,蔷薇丛中

连日的暴雨终于有了片刻的喘息,天空依旧阴沉,铅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仿佛随时会再次倾泻而下。

白桃带着两名医馆的伙计,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的石板路上,赶往城郊的无名碑林。

雨水是记忆最无情的冲刷者,她必须亲眼确认那些刚刚被赋予名字的石碑是否安好。

碑林里弥漫着湿土与草木**的气息,冰冷的石碑如同一支支沉默的军队,静立在烟雨之中。

情况比她预想的还要糟。

许多新刻不久的石碑,其凹槽内积满了浑浊的泥水,而一些年代更久远的旧碑,裂缝中也渗着水渍。

一个伙计忽然指着一块倾斜的墓碑叫道:“白先生,您看这里!”

白桃凑过去,只见那道细如发丝的石隙里,积水中竟漂浮着一些极其微小的、已经褪色的墨点,像是被水泡散了的墨迹。

她心头一动,这并非寻常的污渍。

她小心翼翼地用一根掏空的芦苇管,从几处不同的裂缝中吸取了些许浊水,分别封存在小小的琉璃瓶里,带回了医-馆。

回到药香弥漫的静室,白桃将琉璃瓶中的浊液用细毫毛笔蘸取,分别滴在数张干净的宣纸上,任其自然阴干,只留下一片淡淡的、几乎看不见的污痕。

随后,她翻开了那本被她批注得密密麻麻的《本草注疏》,找到了其中一则冷僻的记载——“墨解反演法”。

这是一种古老的鉴墨之术,利用不同药材燃烧的烟气与墨中特定成分的反应,来反推出墨的产地与年份。

她命人取来炙甘-草、沉香、川芎等数味药材,依次在铜制熏炉中点燃。

青烟袅袅,她将一张宣纸覆在熏炉口,屏息凝神地观察着。

沉香烟气过处,纸面毫无变化;川芎的辛烈烟雾掠过,也同样沉寂。

直到她将一小撮炙甘-草投入炉中,一股微甜的暖香升腾而起。

就在这股烟气缭绕过纸面的瞬间,奇迹发生了。

那片原本模糊的污痕上,竟缓缓浮现出断续的、墨色极淡的字迹,如同从水的倒影中捞出的破碎文字:“……赵氏,讳玉兰……廿四岁……纺织厂夜班……”

白桃的呼吸猛地一滞。

她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什么鬼神显灵,而是一种更为朴素也更为心酸的“延迟显影”。

当年战乱,物资匮乏,许多人用的是最劣质的炭笔或墨汁在木牌、砖石上匆匆记下死难者的信息。

这些字迹经年累月,被雨水浸泡、冲刷,炭粉与墨粒随着水流渗入石材深处的微小缝隙之中,沉睡了数十年。

而今,连日的暴雨如同一次漫长的浸泡,将这些沉睡的粒子重新激活,随着渗水浮现于裂缝,又因炙甘-草烟气中某种成分的催化,短暂地重现了原貌。

与此同时,陆九正埋首于一堆泛黄发脆的旧图纸中。

他从警备司令部档案室里翻出了日军战时绘制的城市建筑图。

经过一夜的比对,他终于确认,如今的无名碑林,其所在地在四十多年前,曾是日军一处军营的操练坪。

而更关键的发现是,图纸上用红色虚线标明,操坪地下埋设了多条排水暗沟,其总出口,正指向城南一座早已废弃的泵站。

一个大胆的推测在他心中形成:那些被雨水从石碑裂缝中带走的“名字”,会不会并没有消失,而是顺着这些地下的脉络,最终汇聚到了某个地方?

当晚,夜色如墨,陆九独自一人提着马灯,带着一只老式的蜡筒录音器,来到了那座荒废的泵站。

空气中满是铁锈和淤泥的腥臭,泵站内部巨大的机械早已腐朽不堪,墙壁上糊着厚厚一层半干的污泥。

他打开录音器,并非指望录下什么声音,而是想用其灵敏的音针,在寂静中捕捉任何一丝微弱的共振或异常。

然而,录音器毫无反应。

他举着马灯,开始仔细检查墙壁。

借着摇曳的火光,他忽然发现,在齐腰高的一片淤泥壁上,布满了大量杂乱的刮擦痕迹。

他皱起眉,用随身携带的匕首轻轻刮开表面的泥层。

痕迹更清晰了。

那不是无意义的乱划,而是字!

无数个重复书写的、歪歪扭扭的单字,刻在更早凝固的泥层上,又被后来的淤泥所覆盖。

他凑得更近,瞳孔骤然收缩。

那些字迹扭曲着,充满了绝望的力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内容:

“我”、“在”、“没死”。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周砚主动请缨,带着几个人驻守在这座阴森的泵站,他们的任务是每日清理淤泥,并将墙上所有能发现的字迹拓印下来。

这是一项枯燥而压抑的工作,每一铲下去,都可能翻搅出一段被掩埋的呐喊。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周砚独自守在泵站里。

他升起一盆炭火取暖,顺便将白天拓印下来、依旧潮湿的纸片一一烘干。

火光在他脸上投下跳跃的光影,四周死寂,只有雨点敲打铁皮屋顶的声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桃花雪:1937卦变金陵请大家收藏:()桃花雪:1937卦变金陵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他出神地盯着一张拓片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眼睁睁地看着,那张纸的背面,那些因潮湿而粘附的、来自墙壁的矿物粉尘,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竟自动排列组合,形成了一行模糊的字句:“别挖南墙根,她们还在睡。”

周砚吓得一个激灵,手里的纸片飘落在地。

他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太过疲劳产生了幻觉。

他捡起纸片,翻来覆去地看,可那行字迹已经消失不见,仿佛从未出现过。

他颤抖着手,复查了所有拓片,再也没有发现任何类似现象。

第二天,心神不宁的周砚找到了白桃,将昨夜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白桃接过那张所谓的“显灵”拓片,对着光凝视了许久。

她沉默半晌,才缓缓开口:“这不是鬼画符。”

周砚心中一紧。

“是泵站墙壁长期浸水,某些矿物盐分析出,附着在你的拓纸上,”白桃的声音平静而理性,“昨夜你烘烤时,炭火的热力不均,纸面湿气蒸发造成了微小的气流,带动这些粉尘移动。加上你心里一直想着那些‘没死’的‘我’,想着‘她们’,于是你的眼睛,便看见了你心里最想看见、也最害怕看见的警示。”

尽管做出了合乎逻辑的解释,但白桃的眼神却异常凝重。

她沉吟片刻,还是对周砚说:“话虽如此,小心无大错。去,在泵站南墙外十步远的地方,立一根木桩,拉上绳子,任何人不得靠近。”

这件事启发了白桃。

既然热力能引起微小的变化,那或许也能用来揭示更深的秘密。

她设计了一种“温差显影法”:将特制的艾灸盒紧贴在潮湿的碑面上,用艾绒的温和热力缓慢烘烤石碑的局部。

石材受热会产生极其细微的膨胀,而石碑内外、以及有刻痕的部位与平滑部位的膨胀系数差异,或许能让一些被磨损到几乎无法触摸的隐藏字迹,短暂地凸显出来。

她选择的第一块试验石碑,是小梅的碑。

她记得祖父曾说过,小梅是那群孩子里“耳朵”最灵的一个。

艾灸盒的温热透过石碑,传来一股干燥的暖意。

一炷香的功夫后,白桃移开灸盒,用指腹轻轻抚过那片温热的石面。

就在那一瞬间,她的指尖感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几乎不存在的凹凸感。

她立刻用拓包蘸上最细的松烟墨,小心翼翼地扑打在石碑侧面。

在原本光滑的石壁上,一行细如游丝、刻痕极浅的阴刻小字显现了出来:

“听见地声的孩子,不会长大。”

白桃的指尖抚过那行字,如遭雷击。

这笔迹,这力道,这独特的折角……是她祖父的笔意!

她猛然间顿悟了。

当年那支秘密训练的“地听组”,远比传说中更为残酷。

那些有着过人听力的孩童,日复一日地将耳朵贴在冰冷的土地上,聆听深层地壳的呻吟、敌军坑道的挖掘声,他们的精神在无休止的紧张与恐惧中被过早地消耗、磨损,最终凋零。

原来,归名录上始终缺失的那几个孩子的名字,并非被遗忘了,而是被守护者以这种方式,刻意地藏了起来。

祖父选择让他们永远安眠,不再被任何名字所惊扰。

这是一种最深沉的保护。

而在泵站那边,陆九的工作也取得了突破。

他将周砚等人拓印回来的上百张杂乱单字拓片,如同拼图一般,在桌上反复排列组合。

经过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比对,他终于从那些重复的“我”、“在”、“没死”的绝望字迹中,拼凑出了一组完整的名单,共计十七人。

名单的末尾,还有几个模糊的字:“女工,失踪于一九四三夏”。

陆九立刻比对了所有前来申报亲属的归名录,结果让他心头发凉——这十七个名字,竟无一人有亲属前来登记。

她们就像是被整个世界遗忘在了那个夏天。

深夜,陆九独自一人坐在无名亭中,石桌上平铺着那张他亲手誊抄的、拼凑出来的名单。

晚风萧索,吹得亭角的灯笼轻轻摇晃。

他凝视着那十七个名字,用极低的声音,一个一个地,清晰地诵读了一遍。

像是对亡魂的承诺,又像是一场迟到了数十年的点卯。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便有村民惊慌地跑来报告,说碑林南墙外的野蔷薇丛中,一夜之间,竟多出了十七个小小的土堆。

每个土堆都不大,像是新坟,顶上还都插着一根带刺的蔷薇枝条,仿佛是天然生成的墓标。

白桃和陆九匆匆赶到。

只见晨光熹微,那十七个土堆静静地排列在野蔷薇丛中,枝条上的尖刺顶端,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在清冷的晨风里微微颤动,宛如一颗颗悬而未滴的泪。

秋雨终歇,寒意却一日深过一日。

城中的人们在经历了这场漫长的雨季和碑林的种种异事后,心头总萦绕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

这片土地记住了一切,也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一些更古老的、被遗忘在砖瓦与巷陌深处的秘密,正随着第一缕冬霜的降临,悄然苏醒。

喜欢桃花雪:1937卦变金陵请大家收藏:()桃花雪:1937卦变金陵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