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艺之神 > 第342章 唐《推背图》

艺之神 第342章 唐《推背图》

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推背图》编修录

第一场

时间:唐贞观十七年,秋,深夜

地点:太史局观星台偏殿(宫束班工坊)

人物:

- 李淳风:42岁,太史局令,青衫广袖,手持司天监铜尺,眉宇间凝着沉郁

- 王二憨:28岁,宫束班木工匠人,满脸木屑,左手攥着半截墨斗线

- 赵三愣:30岁,宫束班拓印匠人,指尖沾着朱砂,怀里揣着未干的麻纸

- 孙四夯:26岁,宫束班青铜匠人,肩上搭着擦工具的粗布,裤脚沾着铜绿

(偏殿烛火跳得厉害,墙上挂着半截《浑天仪图》,桌案上堆着《周易注》《天文志》,还有十几块刻到一半的桃木卦板。王二憨蹲在地上,正用墨斗在木板上弹线,线绳一松,“啪”地抽在手上,他疼得龇牙,又赶紧捂住嘴)

王二憨:(压低声音,揉着手)哎哟……李大人,这木板硬得跟铁似的,再刻下去,我这手怕是要废了——您说咱宫束班,本来是给陛下修宫门上的铜钉、给观星台做木架的,怎么突然要刻这些“谶语卦象”?

(李淳风从案上拿起一卷竹简,指尖划过“贞观十三年,太白经天”的字样,没回头)

李淳风:二憨,你去年修玄武门铜环时,可记得那环上刻的“玄武镇厄”纹?

王二憨:记得啊!您说那纹路能挡邪祟,我刻得格外用心,连铜环内侧的细缝都磨平了。

李淳风:(转身,将竹简拍在桌案上)这《推背图》,便是天下的“铜环”。如今太白星三现于白昼,荧惑守心已逾三月,陛下昨夜召我入宫,说梦里见长安西市起大火,烧得漫天通红——这不是邪祟,是后世的劫数。

(赵三愣突然从麻纸堆里抬头,朱砂在鼻尖蹭了个红点,像只受惊的兔子)

赵三愣:大人,昨儿我拓印您画的“五星聚奎图”,拓到第三张时,纸突然破了个洞,正好在“宋”字上头!您说……这是不是啥兆头?

孙四夯:(把粗布往桌上一扔,瓮声瓮气)三愣你别瞎想!上次你拓《麟德历》,还说纸破在“七月”上,结果七月连雨都没下!咱宫束班都是实打实的匠人,哪懂这些“上天示警”的事儿?大人,要不您找司天监的博士来写?我们只会凿木头、铸铜器,写谶语跟让我用青铜锅煎药似的,不靠谱!

(李淳风走到孙四夯面前,指着他铸的那尊小青铜卦炉——炉身上刻着二十八宿,却把“角宿”的星点铸偏了半分)

李淳风:四夯,你铸这卦炉时,我让你按《步天歌》里的星位来,你偏说“差半分看不出来”。可你想想,天上的星差半分,地上的吉凶就差千里。这《推背图》,就是要把“差的半分”刻出来,让后世的人看见。

(王二憨挠挠头,把墨斗往腰上一别,起身走到桌案前,看着案上那句“日月当空,照临下土”)

王二憨:大人,我虽不懂谶语,但我知道“匠人做事,得留三分余地”。您让我们刻这些,是怕后世的人走了歪路,跟我修木门时,得在合页处留缝,免得木头受潮胀裂一个理儿?

(李淳风盯着王二憨满是老茧的手,突然笑了,那是入秋以来第一次笑)

李淳风:二憨,你这话,比司天监的博士说得还透。今夜先刻“第一象 甲子 乾卦”,二憨你刻卦象木板,三愣拓印卦辞,四夯铸青铜卦牌——记住,每一笔、每一道纹路,都不能差。这不是给陛下交差的活,是给百年后的人,留一扇“看未来”的门。

(赵三愣赶紧把沾着朱砂的手在衣襟上擦了擦,拿起毛笔,刚蘸了墨,又停住)

赵三愣:大人,那卦辞里写“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我拓出来要是有人看不懂,以为是咱宫束班瞎写的,咋办?

李淳风:(走到观星台窗边,推开一条缝,冷风裹着星子的光涌进来)看不懂才好。就像你小时候看你爹拓碑,不懂碑上的“忠孝节义”,可等你长大了,修宫门时见着百姓给戍边的亲人送棉衣,自然就懂了。这《推背图》,不是给现在的人看的,是给未来那些“走岔路”的人,留个“回头的念想”。

(孙四夯扛起青铜工具箱,走到炉边,点燃了炭火,铜绿在火光里泛着暗芒)

孙四夯:行!大人既然这么说,咱宫束班就干!反正咱是憨货,不懂啥国运,只懂“匠人手里出真活”——您说刻啥,我就铸啥,哪怕将来这铜牌埋在土里,也得让它经得住百年风雨!

(王二憨重新蹲下身,墨斗线拉得笔直,“啪”地弹在木板上,一道黑痕像劈开夜色的光。赵三愣铺开麻纸,毛笔落下,“甲子”二字刚写一半,烛火突然明了三分,照得案上的《推背图》初稿,字里行间都透着冷意)

第二场

时间:半月后,冬,午后

地点:宫束班工坊后院(临时藏稿处)

人物:李淳风、王二憨、赵三愣、孙四夯,另有宫束班杂役小六子(16岁,抱着一摞干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后院堆着刚晒干的麻纸,孙四夯正给青铜卦牌上蜡,王二憨蹲在草垛旁,用砂纸打磨刻好的卦板,赵三愣趴在石桌上,把拓好的卦象一张张叠起来,嘴里念念有词)

赵三愣:“第二象 乙丑 天风姤……大人,这‘姤’卦说‘阴盛阳衰’,咱这么写,会不会被御史弹劾?上次我给东宫拓‘龙凤呈祥’图,少画了一根凤尾,都被御史说‘不敬’。

(李淳风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块刚上好蜡的青铜卦牌,牌上“谶曰:累累硕果,莫明其数”的字样泛着冷光)

李淳风:三愣,你拓‘龙凤呈祥’时,少画凤尾是疏漏,可这‘阴盛阳衰’,是我夜观天象时,见月掩昴星所得——不是我要写,是天要我说。前日陛下问我,这《推背图》能不能只写‘盛世景’,不写‘劫难事’,你猜我怎么说?

王二憨:(停下砂纸,抬头)您肯定说“不能”!就像我给百姓修木门,不能只说“这门好看”,得告诉人家“雨天要关紧,免得门轴生锈”——光说好听的,那是哄人。

(李淳风把青铜卦牌放在石桌上,牌面映出天上的云,像一团乱麻)

李淳风:二憨说得对。我对陛下说,若只画盛世,后世子孙见着灾祸,便会以为是上天突然降罪,忘了“居安思危”。就像你修宫门,若只给铜钉鎏金,不做防锈的涂层,过个十年,再华丽的门也会烂掉。

(小六子抱着干草跑进来,脚下一滑,干草撒了一地,露出草垛下藏着的一个木匣——匣子里是已经编好的前二十象《推背图》)

小六子:(慌得赶紧捡干草)李大人!王师傅!刚才我看见坊市口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盯着咱后院看,还问“宫束班最近在做啥活计”……

(孙四夯“嚯”地站起来,手里的蜡刀攥得发白)

孙四夯:是不是御史台的人?我就说这活计不省心!要不咱把这些卦牌、卦板藏到工坊的地窖里?那地窖是我去年挖的,专门放青铜废料,谁也想不到!

李淳风:(按住孙四夯的手)不用藏。四夯,你去年铸观星台的铜柱时,是不是在柱底刻了“淳风监造”四个字?

孙四夯:是!您说匠人做事,得留个名,将来柱子出了问题,人家知道找谁——可这《推背图》……

李淳风:一样的道理。这图不是见不得人的东西,是给后世的“警示”。就算御史台问起,我也敢说:这是太史局令李淳风,带宫束班的匠人,为天下苍生计,编的“未来镜”。

(王二憨把打磨好的卦板摞起来,木板上的“乾、坤、震、巽”卦象清晰可见,他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半块麦饼)

王二憨:大人,您从早上到现在没吃东西,这麦饼是我媳妇给我做的,您垫垫肚子。咱宫束班虽憨,却知道“做事得吃饱饭”——您要是累倒了,这《推背图》可就没人领头编了。

(李淳风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烛火的暖意,在喉咙里散开。他看着眼前三个满身匠气的汉子:王二憨的手被砂纸磨得通红,赵三愣的指尖还沾着洗不掉的朱砂,孙四夯的裤脚还沾着铜绿——这些人,本是给大唐筑门、铸器的匠人,如今却成了“预言后世”的“憨货”)

李淳风:(声音有些发哑)你们……后悔吗?放着安稳的活计不干,跟着我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赵三愣:(赶紧摆手)不后悔!上次我娘生病,是大人您给的药方;二憨家的屋顶漏了,是大人您让工坊给修的。咱宫束班的人,没文化,却知道“受人恩,要还”——您说这活计是为了天下人,咱就干!

孙四夯:就是!我铸这青铜卦牌时,心里想着:将来要是有个小娃娃,看见这牌上的字,能避开灾祸,那我这铜绿沾得值!

(李淳风站起身,走到草垛旁,打开那个木匣,拿起最上面一张拓片——“第三象 丙寅 天山遁”,谶语写着“日月无光,中原血染”。他手指抚过“血染”二字,突然咳嗽起来,咳得身子发颤)

王二憨:(赶紧递过水壶)大人!您慢些!

李淳风:(喝了口水,缓了缓)我昨夜推卦,见百年后有“安史之乱”,洛阳城破,百姓流离……可我不能把话说透,只能画“马踏长安”的图,刻“血流漂杵”的纹——怕说得太明,会乱了当下的人心,又怕说得太暗,后世的人看不懂。

(赵三愣把刚拓好的“第四象”铺在石桌上,图上是一女子持圭,站在宫殿前)

赵三愣:大人,这女子是谁?我拓的时候,总觉得她眼神里有股劲儿,不像寻常的娘娘。

李淳风:(看着图,沉默半晌)是将来会掌天下权的人。我不写她是“善”是“恶”,只画她“持圭临朝”——是非功过,让后世的人自己评说。就像你们修门,门是好是坏,不是匠人说了算,是用门的人说了算。

(孙四夯把上好蜡的青铜卦牌摆成一排,一共二十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王二憨把打磨好的卦板也摞过来,赵三愣将拓片按顺序理好,小六子蹲在一旁,把干草重新堆好,遮住了木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淳风:(看着眼前的三样东西,轻轻叹了口气)这《推背图》,就像一扇没装锁的门。后世的人推开它,若是见着盛世,便记着“居安思危”;若是见着灾祸,便想着“如何避祸”——咱宫束班这群“憨货”,这辈子没做过啥惊天动地的事,却也算给百年后的人,留了一扇“回头的门”。

(风刮过后院,吹得拓片边角微微卷起,赵三愣赶紧按住,指尖的朱砂在纸上晕开一点红,像一滴血,又像一颗星。李淳风抬头看向天空,白云正慢慢遮住太阳,他知道,这《推背图》还要编下去,还要刻下去,直到把“未来的劫”,都刻成“当下的警”)

第三场

唐太宗:淳风,你说这图能“推背知未来”,那你能不能告诉朕,后世的人,会不会记得宫束班这群“憨货”?

(李淳风看向三个匠人,他们正低着头,嘴角却藏着笑。王二憨的手指还在无意识摩挲着衣角的木屑,赵三愣悄悄把沾着朱砂的指尖往袖口里缩,孙四夯则盯着自己鞋尖的铜绿,像在数上面的纹路。李淳风躬身,声音里带着暖意)

李淳风:陛下,后人或许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却会记得这《推背图》上的每一道刻痕、每一笔拓印——就像长安城的百姓,记不得修玄武门铜环的匠人是谁,却知道那铜环百年不腐、推门有声;记不得铸浑天仪零件的匠人是谁,却知道观星台的仪器能测日月运行。宫束班的“憨”,是把心思都砸在活计里,这活计留传下去,他们的痕迹,自然也留传下去了。

(唐太宗听完,指着玉案上的青铜卦牌,对三个匠人说)

唐太宗:你们这群“憨货”,倒比朝堂上的文臣多了份实在。往后太史局的铜器、木架,朕都放心交给你们——只是有一条,若将来有人要动这《推背图》,你们得像护着自己的活计一样,护着它。

王二憨:(猛地抬头,声音发颤)陛下放心!谁要是敢动这卦板、卦牌,先过我这把刻刀!我刻的纹路,就算埋在土里,也得让它齐整!

赵三愣:臣……臣也护着!这拓片是我一张一张拓的,连墨都挑的是最好的松烟墨,谁要是想改一个字,得先问我这双手答不答应!

孙四夯:俺的青铜牌,浇铸时加了锡,能经千年风雨。谁要是敢砸,俺就用铸牌的锤子跟他拼!

(唐太宗被他们的憨直逗笑,拍了拍李淳风的肩)

唐太宗:淳风,你带了一群好徒弟。这《推背图》,就拜托你们了。朕回宫了,往后太史局的用度,朕让户部多拨些。

(太监尖细的“起驾”声从观星台下方传来,唐太宗转身走下玉阶,龙袍扫过阶上的晨露,留下一串湿痕。三个匠人还跪在地上,直到脚步声远去,才敢慢慢起身)

孙四夯:(挠着后脑勺)陛下刚才说……记不得咱的名字,却记得咱的活计?

李淳风:(拿起一块青铜卦牌,递给孙四夯)这就够了。匠人一辈子,能留下一件经得住时光的活计,比留名更实在。就像你铸的这卦牌,百年后有人见着,说一句“这活儿做得扎实”,便是对你们最大的念想。

(王二憨走到木刻版旁,用手指轻轻抚过“乾卦”的纹路,突然想起什么)

王二憨:大人,咱这《推背图》编完了,往后是不是又能修宫门、做木架了?我还想着给西市的张老栓修扇木门呢,他去年说家里的门轴松了,我答应过他的。

李淳风:(笑着点头)等把这些图册、卦牌藏进密库,你们就去修门。只是记住,不管是修宫门,还是刻卦板,都得守着匠人的本分——不偷工、不减料,把每一件活计,都当成给后世留的“念想”。

(赵三愣突然“呀”了一声,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拓片)

赵三愣:大人!昨天拓最后一象时,我多拓了一张,想着留个纪念……您看,这“一人为大世界福”的图,是不是拓得比别的清楚?

(李淳风接过拓片,晨光落在纸上,图中两人推车的身影仿佛活了过来。他把拓片递给三人,让他们传看)

李淳风:这张,你们留着吧。往后若是忘了今日在观星台的事,就看看这拓片——咱宫束班这群“憨货”,当年也为天下人,做过一件“够分量”的活计。

(王二憨把拓片叠得整整齐齐,塞进怀里,贴在胸口;赵三愣用指尖摸了摸图上的纹路,像是要把它刻进心里;孙四则攥着青铜卦牌,指腹蹭过牌上的字,铜绿沾了满手也不在意。观星台的晨钟突然响起,钟声漫过长安城的屋顶,落在坊市的石板路上,也落在四个身影的肩头)

李淳风:走吧,把图册送进密库。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这天下的“门”,得靠咱们一点一点修,这未来的“警”,也得靠咱们一点一点留。

(四人提着木匣、抱着卦板、扛着青铜牌,慢慢走下观星台。王二憨走在最后,回头看了一眼玉案,仿佛还能看见刚才唐太宗驻足的身影,还有那排泛着微光的青铜卦牌。他咧嘴笑了笑,转身跟上队伍,衣角的木屑随风飘起,落在台阶上,像是给这段“憨货编图”的日子,留了个小小的记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四场

时间:唐贞观二十二年,冬,雪后

地点:宫束班工坊(院内积着雪,屋檐下挂着冰棱)

人物:李淳风(47岁,鬓角添了白发,咳嗽比往年更重)、王二憨(33岁,脸上多了道刀疤,是修门时被木头划伤的)、赵三愣(35岁,指尖的朱砂淡了些,却多了层薄茧)、孙四夯(31岁,肩上的粗布磨破了边,铜绿却沾得更多了)

(工坊里生着炭火,炉上煮着草药,冒着热气。王二憨正给一扇木门装合页,锤子敲在木头上,“咚”的一声闷响;赵三愣坐在案边,拓印着新制的《步天歌》木版;孙四夯则在角落里铸一个小铜炉,炉火映得他脸通红)

(李淳风披着厚棉袄,坐在炭火旁,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边的《推背图》副本,时不时咳嗽几声。王二憨听见咳嗽声,停下锤子,走到炉边给李淳风添了勺草药)

王二憨:大人,您这咳嗽总不好,要不跟陛下请个假,在家歇着?这工坊的活计,我跟三愣、四夯能应付——您看,西市张老栓家的木门,我昨天修好了,他还送了咱一筐萝卜呢,在门外放着。

(李淳风喝了口草药,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咳嗽轻了些。他指了指案上的《推背图》副本)

李淳风:我昨儿去密库看了看,正本都好好的,就是木刻版上落了点灰,你们有空去擦擦——别让潮气浸了,那可是你们当年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赵三愣:(放下拓印的木版,走到炭火旁)大人,您放心!上个月我还去密库来着,用干布把卦板、卦牌都擦了一遍,拓片也翻出来晾了晾——那“一人为大世界福”的拓片,我还跟副本比对了,一点都没褪色!

孙四夯:(拿着刚铸好的小铜炉走过来,炉身上刻着简化的二十八宿纹)大人,您看这铜炉,我按当年铸卦牌的法子铸的,加了锡,冬天烧炭火也不会裂。我想着,把它给您送家里去,您煮草药也方便。

(李淳风接过铜炉,触手温热,炉身上的星纹刻得整齐,比当年铸的青铜卦牌多了份细致。他笑了笑,眼里有了泪光)

李淳风:你们啊……还是这么憨。我这把老骨头,说不定哪天就走了,你们这些活计,该留给自己用。

王二憨:(急了,嗓门大了些)大人您别瞎说!您还得看着咱给新修的东宫铸铜门呢,还得教咱看星象呢——当年您说,等我学会看“角宿”,就带咱去观星台看流星雨,您可不能不算数!

(李淳风咳嗽了几声,摆了摆手,却没反驳。他翻开《推背图》副本,指着“第十九象 壬午 地雷复”的卦象)

李淳风:这一象,说的是“藩镇割据”,将来若是真有这一天,你们要记得,不管是谁掌权,都得守着匠人的心——不做害人的活计,不铸伤人的兵器。就像当年编《推背图》,咱是为了警示,不是为了谋利。

赵三愣:(点头,指尖攥紧了)大人,我记住了。往后就算有人拿着金子让我拓假的《推背图》,我也不干——咱拓的字,得对得起自己的手,对得起当年陛下的托付。

孙四夯:俺也记住了!俺铸的铜器,要么是煮饭的锅,要么是测星的仪,绝不铸杀人的刀——就像当年铸卦牌,是为了留警,不是为了惹祸。

(雪又下了起来,落在工坊的窗纸上,留下一个个小白点。李淳风把《推背图》副本合起来,放在案上,对三人说)

李淳风:走吧,陪我去密库再看看。雪天路滑,你们扶着我点——我想再摸摸那些卦板,再看看那些拓片,就像当年第一次在观星台编图时那样。

(王二憨赶紧扶住李淳风的左胳膊,孙四夯扶住右胳膊,赵三愣则拿起伞,撑开,挡在三人头顶。四人慢慢走出工坊,雪落在伞上,“簌簌”作响。王二憨看着李淳风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五年前在观星台,李淳风第一次跟他们说“编图警示后世”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热)

王二憨:(小声说)大人,等雪停了,我给您修扇新门,用最好的楠木,刻上您喜欢的“二十八宿”纹,保证比东宫的门还结实。

李淳风:(笑了,声音轻了些)好啊,我等着。只是你们要记住,不管是修门,还是编图,最重要的不是活计多好,是心要正——心正了,活计才正,后世的人,才能从这活计里,看见咱宫束班这群“憨货”的心意。

(四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雪地里,伞面上的雪越积越厚,却挡不住他们脚下的步子。密库的方向,隐约能看见一个小小的门影,那里面藏着六十象《推背图》,藏着四个“憨货”的心血,也藏着一份跨越千年的警示——就像李淳风说的,这活计,是给后世留的“门”,也是给人心留的“警”。雪,还在下,却仿佛要把这段故事,轻轻裹起来,留到百年后,让那些推开“门”的人,慢慢读,慢慢懂)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