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艺之神 > 第341章 唐《大衍历》

艺之神 第341章 唐《大衍历》

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憨匠修历记

人物表

- 李阿福:宫束班掌事,三十余岁,手巧嘴笨,认死理,总怕“砸了宫束班的招牌”

- 王二郎:宫束班匠人,二十七八岁,爱琢磨新奇玩意儿,常因“瞎折腾”被李阿福骂

- 陈老栓:宫束班老匠人,五十多岁,懂些算术,记性好,藏着本祖传的《步天歌》

- 赵小乙:宫束班学徒,十五六岁,眼尖手快,嘴甜,是众人的“小跑腿”

- 僧一行(张遂):天文学家,四十岁左右,身着僧袍,温和沉静,目光锐利

- 小沙弥:僧一行随从,十三四岁,捧着纸笔,随时记录

- 太史局令:朝廷官员,四十多岁,官服整齐,神色严肃,总皱着眉

第一幕:宫束班的“麻烦活”

场景一:长安,宫束班工坊

【工坊里飘着木屑香,墙角堆着待修的宫灯、破损的仪轨摆件,李阿福正拿着刨子打磨一根木梁,木屑簌簌落在围裙上。王二郎蹲在地上,摆弄着一堆长短不一的木条,赵小乙蹲在旁边帮忙递工具,陈老栓坐在门槛上,戴着老花镜翻一本泛黄的册子】

赵小乙:(举着一根短木)二郎哥,这根够直不?你要做啥呀,天天摆弄这些木条子。

王二郎:(眯着眼比对木条)我琢磨着做个“测影架”,上次去城外,见老农拿竹竿量日头定时辰,咱们做的更精些,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李阿福:(放下刨子,走过来敲了敲王二郎的脑袋)又瞎折腾!工坊里堆着太史局要的十二时辰牌还没做完,你倒好,心思全在这些没用的玩意儿上。要是误了工期,咱们宫束班的脸往哪儿搁?

陈老栓:(合上册子,咳嗽两声)阿福,也别总说二郎。他这心思活络,说不定真能琢磨出好东西。我刚才翻《步天歌》,里面说“日影长短定节气”,二郎这架子,倒有点意思。

李阿福:(瞪了陈老栓一眼)老栓叔,您就惯着他!咱们是匠人,不是观星的方士,做好手里的活计最要紧。

【门外传来脚步声,赵小乙探头一看,赶紧站起来】

赵小乙:掌事的,是太史局的人!还有个和尚师父!

【李阿福赶紧拍了拍围裙上的木屑,整理了一下衣襟。太史局令领着僧一行和小沙弥走进来,僧一行目光扫过工坊,落在王二郎的木条堆上】

太史局令:(皱着眉)李掌事,宫束班的活计,向来是细致妥帖的。今日找你们,是有件要紧事——僧一行师父要编新历,需一批观星、测影的木构仪器,朝廷信得过你们,这事就交给你们了。

李阿福:(心里一紧,连忙拱手)大人放心!咱们宫束班定当尽心,只是……观星仪器?咱们以前只做过宫灯、摆件,这观星的活儿,没做过啊。

僧一行:(温和地笑了笑)李掌事不必担忧。我会画出图样,标明尺寸,你们只需按图制作,若有疑问,随时可来问我。这些仪器要测日影、定星辰方位,需得精准,不能有半分差错。

王二郎:(凑过来,指着自己的木条堆)师父,您看我这“测影架”,能不能用上?我想着用楠木做架,刻度用朱砂标,准头能到分毫。

李阿福:(赶紧拉了王二郎一把)你闭嘴!别在师父面前乱说话!

僧一行:(走到木条堆前,拿起一根木条仔细看了看)这位匠人倒有心思。这架子的思路,与我要做的“圭表”有些相似。若能按图样改进,倒真能用得上。

太史局令:(点头)既如此,李掌事,三日后我来取第一批圭表的样品,可别误了工期。

李阿福:(连忙应下)是!大人放心,三日后定能交出样品!

【太史局令和僧一行、小沙弥离开,工坊里顿时安静下来】

赵小乙:掌事的,咱们真能做好圭表吗?我刚才看师父的图样,上面的刻度密密麻麻,比绣花还难。

陈老栓:(叹了口气)难也得做。这是朝廷的差事,做不好不仅砸了招牌,还可能惹祸。阿福,二郎那架子有基础,咱们先从圭表的底座开始琢磨。

李阿福:(看着木条堆,又看了看王二郎)罢了!二郎,你先按图样改你的测影架,老栓叔,您负责算刻度的尺寸,小乙,你去买最好的楠木和朱砂,咱们这就开工!

王二郎:(咧嘴笑)好嘞!掌事的,您放心,我保证做出来的圭表,比师父画的还精准!

第二幕:憨匠的“小差错”与“大发现”

场景二:宫束班工坊,三日后

【工坊里摆满了半成品的圭表,李阿福正拿着尺子量圭表的长度,眉头皱得紧紧的。王二郎蹲在旁边,手里拿着小刀,小心翼翼地刻着刻度。陈老栓坐在桌前,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什么,赵小乙端着一碗水,递给众人】

李阿福:(放下尺子,叹了口气)不行!这圭表的长度差了半寸,刻度的间距也不均匀,这样交上去,太史局令肯定要骂。

王二郎:(挠了挠头)我明明按图样刻的,怎么会差半寸?是不是尺子不准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老栓:(放下算盘)不是尺子的问题。我刚才算了,图样上的刻度是按“周尺”算的,咱们用的是“唐尺”,尺寸不一样,所以刻出来的间距就错了。

赵小乙:(瞪大了眼睛)啊?周尺和唐尺还不一样?那咱们岂不是白做了?

李阿福:(拍了下桌子)怎么不早说!老栓叔,您怎么现在才发现?

陈老栓:(有些愧疚)我也是刚才算的时候才想起,《步天歌》里提过周尺和唐尺的差别,以前做摆件用不上,就忘了。

【门外传来脚步声,太史局令走了进来,看到半成品的圭表,脸色沉了下来】

太史局令:(指着圭表)李掌事,这就是你们做的样品?长度不对,刻度也歪歪扭扭,你们宫束班就是这么做事的?

李阿福:(连忙跪下)大人恕罪!是我们一时疏忽,把周尺和唐尺弄混了,我们这就改,再给我们三日时间,一定能做好!

王二郎:(也跟着跪下)大人,是我的错,我没核对尺寸就开工,您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这时,僧一行和小沙弥走了进来,看到这一幕,连忙扶起李阿福和王二郎】

僧一行:(对太史局令说)大人,他们并非故意出错,只是对古尺和今尺的差别不熟悉。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我在图样上没注明清楚,是我的疏忽。

太史局令:(脸色稍缓)一行师父,可编历的时间紧,耽误不起啊。

僧一行:(看着圭表,又看了看王二郎)这圭表的木料选得好,做工也扎实,只是尺寸错了。不如这样,我让小沙弥把周尺和唐尺的换算方法写下来,他们按这个改,两日之内,应该能做好。

李阿福:(连忙拱手)多谢师父!两日之内,我们定能交出合格的圭表!

【太史局令点点头,和僧一行、小沙弥离开。工坊里,众人松了口气】

赵小乙:(拍着胸口)吓死我了,还以为要被抄家呢。

陈老栓:(拿出纸笔)我这就把换算方法记下来,阿福,你负责改圭表的长度,二郎,你重新刻刻度,小乙,你帮忙磨木料。

李阿福:(点头)好!咱们加把劲,不能再出岔子了!

场景三:宫束班工坊,两日后

【圭表已经做好,放在工坊中央,楠木的架子油光锃亮,朱砂标的刻度整齐清晰。僧一行和小沙弥走进来,拿起圭表仔细查看】

僧一行:(满意地点头)很好!这圭表的精度,比我预期的还要高。李掌事,你们辛苦了。

李阿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师父过奖了,都是您指导得好。

王二郎:(凑过来)师父,我还在圭表下面加了个“调平脚”,要是放在不平的地上,能调高低,这样测出来的日影更准。

僧一行:(眼睛一亮,蹲下来查看调平脚)这个改进好!以前的圭表放在不平的地方,测出来的结果会有偏差,加了调平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很有想法。

陈老栓:(笑着说)二郎这孩子,就是爱瞎琢磨,没想到这次还真琢磨对了。

【小沙弥拿着纸笔,把调平脚的结构画了下来。僧一行站起身,对李阿福说】

僧一行:接下来,我要去各地测量子午线长度,需要一批“浑仪”的木构零件,还有“漏刻”的外壳,这些都要麻烦你们做。

李阿福:(连忙应下)师父放心!我们一定做好!

场景四:长安城外,测影台,数月后

【测影台上放着宫束班做的圭表和浑仪,僧一行正拿着纸笔记录日影长度,小沙弥在旁边帮忙。李阿福、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站在旁边,看着僧一行工作】

王二郎:(小声对李阿福说)掌事的,你看师父记录的这些数字,能算出啥来啊?

李阿福:(摇摇头)不知道,不过师父说重要,那肯定重要。咱们做好自己的活计,别打扰师父。

陈老栓:(看着浑仪,叹了口气)我活了五十多年,还是第一次见这么精密的仪器。咱们做的零件,一丝一毫都不能错,不然浑仪转不动,就测不了星辰方位了。

赵小乙:(指着浑仪上的刻度)老栓叔,您看咱们刻的这些刻度,比绣娘绣的花还细,我当时刻的时候,手都不敢抖。

【僧一行放下纸笔,转过身,对众人笑了笑】

僧一行:这段时间,多谢你们的帮忙。你们做的圭表、浑仪零件,都非常精准,没有这些仪器,我根本无法完成测量。

李阿福:(拱手)师父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僧一行:我已经根据测量的结果,开始编制新历了。这新历会更准确地预测节气、日食、月食,以后农人种田、朝廷举行典礼,都能用得上。

王二郎:(眼睛一亮)师父,那这新历,是不是有咱们宫束班的一份功劳?

僧一行:(笑着点头)当然有!没有你们做的仪器,就没有这新历。以后人们用这新历的时候,都会记得,有一群手艺精湛的匠人,为它出了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三幕:《大衍历》成,影响深远

场景五:太史局,一年后

【太史局里,官员们围在桌前,看着一本新编制的历法。僧一行站在桌前,向众人讲解。李阿福、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站在角落,有些紧张地看着】

僧一行:这就是我编制的《大衍历》。它采用了“定气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比以前的历法更准确。我还根据各地测量的子午线长度,修正了历法中的误差。

太史局令:(翻着《大衍历》,脸上露出笑容)好!这《大衍历》精准详实,比前代的《麟德历》更胜一筹。陛下要是知道了,定会高兴。

一位官员:(看着僧一行)一行师父,编制这历法,定然不易吧?

僧一行:(看向角落的李阿福等人)多亏了宫束班的匠人。他们做的圭表、浑仪、漏刻,都非常精密,没有这些仪器,我根本无法完成测量和计算。

【官员们的目光都投向李阿福等人,李阿福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王二郎则挺直了腰板】

太史局令:(对李阿福说)李掌事,你们宫束班立了大功!朝廷会赏赐你们的。

李阿福:(连忙拱手)多谢大人!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活计,不敢居功。

场景六:宫束班工坊,数日后

【工坊里挂着朝廷赏赐的锦旗,上面写着“巧匠助历,功在社稷”。李阿福、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围坐在桌前,桌上摆着酒和菜】

赵小乙:(端着酒杯)掌事的,老栓叔,二郎哥,咱们宫束班这次可出名了!昨天我去买木料,掌柜的还问我是不是做观星仪器的宫束班,可威风了!

陈老栓:(喝了口酒,笑着说)我以前总觉得,咱们匠人做的都是些不起眼的活计,没想到这次,还能为编制历法出力气。以后我跟子孙说起来,也有面子。

王二郎:(看着锦旗)掌事的,咱们以后还做观星仪器吧?我还想琢磨些新玩意儿,比如能测月亮方位的架子。

李阿福:(笑着点头)好!只要朝廷需要,咱们就做。不过,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连周尺和唐尺都弄混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

【这时,小沙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大衍历》】

小沙弥:李掌事,二郎哥,老栓叔,小乙哥,师父让我把这本《大衍历》送给你们。师父说,这历法里,有你们的功劳。

李阿福:(接过《大衍历》,双手捧着,激动地说)多谢师父!我们一定好好珍藏。

【小沙弥离开后,李阿福翻开《大衍历》,里面的文字和图表密密麻麻。王二郎、陈老栓、赵小乙凑过来,看着这本历法】

王二郎:(指着其中一张图)你们看,这上面画的浑仪,就是咱们做的那个!

陈老栓:(叹了口气)真没想到,咱们这群憨货,一不小心,还做了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李阿福:(看着众人,笑着说)不是一不小心,是咱们用心做了。不管做什么活计,只要用心,就能做好。以后,咱们宫束班,还要做更多有用的东西!

【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户,照在《大衍历》上,也照在众人的脸上。工坊里,弥漫着木头的香气和喜悦的笑声】

尾声

【多年后,长安街头,一位老者拿着一本《大衍历》,给孩子们讲故事】

老者:……当年,僧一行师父编制《大衍历》,全靠一群手艺精湛的匠人,做了精准的观星仪器。那些匠人,就是宫束班的师傅们。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匠人,却用自己的双手,为咱们大唐的历法,立下了大功。后来,这《大衍历》传到了日本、朝鲜,好多国家都用它做历法呢……

【孩子们围着老者,听得入迷。远处,宫束班的工坊依旧飘着木屑香,新一代的匠人,正在那里,用心做着新的活计】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