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5章 六五 ·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译文: 装饰山丘园圃,用微薄的束帛,虽有憾惜,最终吉祥。

含义: 在自然简朴的环境中施以文饰(贲于丘园),用料节俭(束帛戋戋),看似吝啬,但因注重实质,最终吉祥。象征文饰应适可而止,回归本真。

六五故事:

岁月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当年的彩陶师禹,如今已是鬓发斑白。

他的名声曾响彻河岸诸部,他制作的华器成为传奇,他提出的“白贲”理念被各部落广为传颂。

然而,就在声名最盛之时,禹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错愕的决定。

他将工棚交给了信得过的弟子,自己带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喧嚣的部落中心,隐居到部落后方一片宁静的山间丘园。

这里,背靠青翠的山峦,面朝潺潺的小溪。

几间茅屋,一圈竹篱,便是他的新家。

开垦出的菜畦里,蔬菜茁壮;篱笆墙上,爬满了野花。

他没有完全放下陶艺,却不再制作那些用于祭祀、盟会或彰显身份的贵重礼器。

他的陶轮边,堆放着最寻常的黏土,甚至是从溪边挖来的、带着些许砂砾的普通陶泥。

他的颜料,不再是朱砂金粉,而是取自山间的赤铁矿粉、溪边的黑泥,以及各种植物的根、茎、花、叶榨取汁液调制而成的染料。

色彩不再浓烈饱满,而是带着山野自然的斑驳与柔和。

他装饰的对象,也变成了菜园里那些朴素的瓦盆、水瓮,以及日常使用的碗碟。

“老师,”他年轻的弟子们时常前来探望请教,看到他用这些“粗劣”的材料,在那些“不值钱”的瓦盆上描画,忍不住开口,“您为何要用这些……这些‘束帛戋戋’之物?部落里最好的陶土和颜料,随时可供您取用啊。”

弟子们言语中带着惋惜,觉得老师这是在浪费才华,近乎“吝啬”。

禹正用一个破开的苇杆,蘸着捣碎的茜草汁液,在一个储水用的灰陶瓮腹部落笔。

他没有抬头,只是微微一笑:“你们看这丘园,美在何处?”

弟子们环顾四周,菜畦整齐,野花烂漫,远山含翠,溪流淙淙。

“美在……自然。”一个弟子迟疑地回答。

“不错。”禹放下苇杆,指着那个陶瓮,“它置于此间,盛装雨露,滋养菜苗。若我以金粉朱砂饰之,可还和谐?”

弟子们想象了一下,一个金光闪闪、朱红耀眼的陶瓮立在菜地边,与周围的泥土、青草、野花格格不入,确实显得突兀而可笑。

“装饰之极,在于点睛,而非铺张。”禹用沾着淡红色汁液的手指,轻轻点在那刚刚画好的、几笔勾勒出的藤蔓纹样上,“丘园之乐,其本质在‘质’,在生长,在收获。文饰,只需轻轻一点,唤起这份生机便足矣。过犹不及。”

他拿起另一个已经烧制好的瓦盆,盆身只用木签划出了几道流畅的S形曲线,宛如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你们觉得,它美吗?”禹问。

弟子们仔细端详。那瓦盆胎体粗糙,颜色灰暗,那几道刻痕也简单至极。初看平平无奇,但看久了,却觉得那几道波纹仿佛在流动,让笨重的瓦盆一下子变得轻盈灵动起来。

“好像……有点意思。”另一个弟子挠挠头,“但总觉得,若能再多画几笔,或者上个色,会更完美吧?现在这样,未免太‘吝’于装饰了。”

禹但笑不语,将瓦盆放回原处,里面种上几株翠绿的香葱。

过了几日,一场细雨过后。

弟子们再次来到丘园,一眼就看到那个种着香葱的瓦盆。

雨水浸润了陶盆,深色的胎体衬得那几株香葱愈发青翠欲滴。盆身上那几道简单的波纹,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雨后初晴的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整个瓦盆仿佛活了过来,与盆中的生命,与湿润的空气,与整个丘园的景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一种朴素却直击人心的美,悄然呈现。

先前觉得“吝啬”的弟子,此刻竟有些看呆了。

他忽然觉得,若真如自己所想,在上面多画些什么,或涂上颜色,反而会破坏这份雨后初霁的清新与和谐。

禹正在用一块素布,蘸着稀少的黑彩,在一个准备用来插放野花的陶瓶口沿,小心地印上一圈连续的、细小的三角纹。颜料用得极其节省,纹样也极小,远看几乎注意不到。

“老师,您这真是……‘束帛戋戋’啊。”那弟子忍不住感叹,语气却已从惋惜变成了叹服。

“嗯,”禹满意地看着那圈几乎不引人注意,却让瓶口线条更显精致的细微纹样,“用料虽薄,心意却厚。装饰至此,已无需更多。”

他看向弟子们,目光深邃:“你们要记住,文饰之道,如同给这丘园点缀野花。一朵恰到好处,满园铺陈则乱。真正的美,往往生于节制,成于恰到好处的‘吝啬’。最初的遗憾(吝),终会化为领悟后的吉祥(终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弟子们若有所思。

此后,他们跟随禹在丘园中学习。

看他用河滩捡来的鹅卵石,嵌入陶土,烧制成带有天然斑纹的踏脚石;

看他用采集的紫色野莓汁,在陶碗内壁染出淡淡的、不均匀的紫晕,盛饭时别有一番趣味;

看他用干草束蘸泥浆,甩在陶罐外壁,形成自然随意的斑点,充满粗犷的野趣。

材料无一不是信手拈来,廉价易得(束帛戋戋)。

装饰无一不是画龙点睛,绝不铺张。

这些器物,单独看来,或许朴实无华,甚至有些“寒酸”。

但当它们被放置于丘园之中,用于日常生活之时,却焕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与和谐之美。

它们不张扬,不突兀,却极大地提升了使用时的愉悦感,与周遭环境相得益彰。

最初觉得遗憾、不够过瘾的弟子们(吝),在日复一日的熏陶和实践中,逐渐领悟了老师所说的“丘园之乐,在质不在文”。

他们发现,这种回归本真、恰到好处的简饰,反而更接近美的本源,更能触动人心深处对自然与和谐的向往。

一种更深沉的喜悦和安宁,在他们心中滋生。

这,便是“终吉”的真意——并非外在的赞誉与认可,而是内心对大道至简的领悟所带来的充盈与吉祥。

消息渐渐传开。

有人说,大师禹晚年江郎才尽,只能做些粗陋瓦盆。

也有人说,大师返璞归真,其境界已非常人所能理解。

有好奇者慕名来到丘园,看到那些点缀在菜畦边、茅屋下的“简陋”陶器,初时大失所望。

但当他们静下心来,在丘园中小坐片刻,看着夕阳如何为那些素陶披上金光,看着雨滴如何在那简单的纹路上跳跃,看着野花如何与那些朴素的陶瓶相映成趣时,往往会陷入沉默。

然后,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感悟离开。

禹的“丘园之饰”,如同他之前的“白贲”之礼一样,再次成为一种独特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落的审美。

一些年轻匠人开始尝试模仿,不再一味追求繁复与华丽,开始关注器物与生活、与环境的和谐。

他们发现,这种“吝啬”的、回归本真的装饰,反而让他们的作品拥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更贴近族人的心。

禹坐在丘园的夕阳下,看着菜畦边那个带着水润波纹的瓦盆,看着里面长势喜人的香葱。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那粗糙而温暖的陶壁,感受着其下蓬勃的生命力。

文饰之道,行走一生,仿佛一个循环。

从最基础的“趾”部开始,经历配合主体的“须”,追求华实并茂的“濡”,升华至象征真诚的“皤”,如今,终于回归到这山丘园圃之间(贲于丘园)。

用最微薄的材料(束帛戋戋),进行最克制的点缀。

看似吝啬,看似遗憾(吝)。

却在这极致的简朴与克制中,触摸到了那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获得了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吉祥(终吉)。

前方的路,似乎已能看到终点。

那终点,并非结束,而是一种圆满的回归。

通过晚年禹隐居丘园、以最简陋材料装饰日常瓦盆的经历,深刻诠释了贲卦六五爻辞“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的至高智慧。面对弟子的不解与惋惜(吝),禹始终坚持在自然简朴的环境中施以文饰(贲于丘园),并极致节俭地使用寻常材料(束帛戋戋)。他提出“装饰之极在于点睛而非铺张”、“丘园之乐在质不在文”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与环境和生活完美融合的简饰实践,让弟子们逐渐领悟到:文饰的至高境界并非材料的堆砌与技巧的炫示,而在于恰到好处的节制与对内在实质的凸显。最初的遗憾最终化为对大道至简的深刻理解与内心充盈的吉祥(终吉)。此章生动展现了文饰之道在经历所有阶段后,向着本真与自然的圆满回归,强调了真正的美与吉祥源于节制和对本质的尊重。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