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6章 上六 · 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总结

译文:城墙倒塌在护城壕沟里,不要出兵征战。从城邑中传来命令,守持正固以防憾惜。

含义:泰极否来。城墙的土本就取自壕沟(隍),现在倒塌填回,是回归本原,是盛极而衰的必然(城复于隍)。此时不宜再用武力(勿用师),而应内修德政,即使从内部下达的命令(自邑告命)也需谨慎,守正以防憾惜(贞吝)。象征泰世终结,转入闭塞,应以守成为主。

上六故事:

岁月如梭,韶华易逝。曾经英明神武的周康王,如今也已两鬓染霜,端坐于镐京王宫的大殿之上,眉宇间难掩疲惫。成康之治的鼎盛光华,如同午后的太阳,虽仍明亮,却已悄然西斜,失去了几分鼎盛时的灼热与锐气。

洛邑依旧繁华,驿道依旧通畅,诸侯依旧按时朝贡。但有心人不难发现,这架被周公、成王精心打造并润滑的王朝机器,运转间已不如往日那般精准、高效。一种微妙的松弛感,如同初春河面下暗涌的潜流,在太平盛世的表象下悄然滋生。

这一日,边关传来急报:原本已臣服的淮夷部落,因不满当地周人诸侯加重贡赋,再次聚众叛乱,攻掠边邑,劫杀周人商旅。

消息传来,朝堂之上顿时哗然。武将行列中,几位年轻气盛的将领按捺不住,昂首出班,声音洪亮:

大王!淮夷蛮族,反复无常,竟敢再叛天威!臣等请命,率王师南下,犁庭扫穴,一举荡平,以儆效尤!

正是!昔日成王、康王初年,我周师兵锋所指,无不望风归降。如今岂容宵小猖獗?正当大张挞伐,重振天威!

他们的请战之声,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和对昔日荣光的向往,在殿堂中回荡。仿佛只要大军一出,便能如同当年一般,摧枯拉朽,再现辉煌。

然而,端坐于王座上的康王,却没有立刻回应。他的目光掠过慷慨激昂的年轻将领,落在了几位沉默不语的老臣身上。他们多是经历过成王时代,甚至目睹过周公辅政时期风雨的旧臣,此刻他们的脸上,没有激愤,只有深深的忧虑。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司徒颤巍巍出列,声音苍老却清晰:大王,老臣以为,不可轻易用兵啊。

年轻将领中有人忍不住反驳:老司徒何出此言?莫非我大周王师,已无力征伐不成?

老司徒缓缓摇头,目光中充满了历史的沧桑:非是王师无力。老臣是想起了《易》中之言:城复于隍,勿用师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重:这城墙的泥土,本就取自于护城河(隍)。如今城墙历经风雨,倾颓倒塌,泥土回归壕沟(城复于隍),乃是回归其本原。这既是自然之理,亦是人世兴衰之必然。我周室自文武开创,成康鼎盛,至今已近百年。鼎盛之极,便是转折之始。此时,若再轻易大动干戈(用师),恐非但不能建功,反而会加速损耗,动摇国本啊!

他顿了顿,继续道:淮夷之叛,起因在于贡赋。其地本就偏远,民风彪悍,治理当以怀柔安抚为主。地方诸侯急于求成,苛责过甚,方激生变乱。此并非外敌大举入侵,关乎社稷存亡之秋。当此城复于隍之象已显之时,更应勿用师,转而内修德政,检讨自身,缓和矛盾,方是正道。

这番话语,如同冷水浇入沸油,让激愤的朝堂稍稍冷静下来。那几位年轻将领还想争辩,康王却抬了抬手,止住了他们。

康王的目光投向殿外,仿佛穿越了宫墙,看到了远方那并不存在的、正在缓缓倾颓的城墙影子。他何尝不想重现父祖时代的赫赫武功?但他更清楚,如今的周室,看似依旧强大,内里却已不如往昔。连年的安定,使得军队的锐气有所消磨;分封的诸侯,与王室的关系历经数代,已渐行渐远;民间虽称富庶,但贫富差距渐显,隐忧暗藏。

老司徒所言……甚合朕心。康王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城复于隍,此乃天道循环,非人力可强行扭转。此时若再兴师动众,长途跋涉征讨淮夷,纵然取胜,亦必耗费巨大国力,更恐激起更多边患,得不偿失。便依勿用师之诫吧。

他做出了决策:不派大军征剿。而是自邑告命——从中央王朝的核心(自邑)发出命令(告命)。

康王下令,严厉申饬那位激起民变的诸侯,令其减免淮夷部落过重的贡赋,妥善安抚。同时,派遣能言善辩、熟悉夷情的使者,携带王命与赏赐,前往淮夷叛军之中,宣示王化,进行招抚。强调周室仍念其旧功,只要肯放下武器,归顺王化,便可宽宥其罪,甚至给予赏赐。

然,此自邑告命,需极度谨慎。康王补充道,语气凝重,命令需反复斟酌,力求公允,既显天威,亦怀柔远人。一切需守持正固(贞),尽可能避免因处置不当而留下憾惜(吝)。

这道力求持中、以安抚为主的命令,在朝堂中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年轻将领们难免失望,觉得王者之师不应如此。而一些老成持重之臣,则深感欣慰,认为大王能于盛世之中看到隐忧,克制用兵之欲,实乃国家之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而,的预兆,依然难以完全避免。招抚的命令在执行中遇到了阻碍。那位被申饬的诸侯心怀怨怼,阳奉阴违;派去的使者虽尽力斡旋,但叛乱部落内部意见不一,部分强硬派认为周室软弱可欺,要求更多让步。招抚之事,迁延日久,未能迅速平息事态。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细微的迹象,也开始在帝国的肌体上显现。

曾经在周公、成王时期被严格约束的贵族们,开始追求更奢靡的生活。镐京、洛邑之中,高台华屋日渐增多,竞相攀比之风悄然兴起。朝堂之上,议事效率似乎不如从前,一些无关宏旨的礼仪之争,有时却能耗费大量时间。

各地诸侯来朝,依旧恭敬,但那恭敬之中,少了几分对中央权威发自内心的敬畏,多了几分流于形式的客套。某些偏远地区的诸侯,甚至开始寻找借口,延迟或减少朝贡。

康王努力地维持着局面,他勤于政事,约束王室用度,试图以身作则。他下达的诸多命令(自邑告命),都力求——符合正道,维护礼制法度。但他越来越感到一种力不从心。他就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努力修补着一件出现了细微裂痕的珍贵瓷器,可以延缓它的破损,却无法阻止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

他时常独自站在宫苑的高处,眺望着这片父祖传承下来的锦绣河山。夕阳余晖中,镐京的城墙轮廓依然雄伟,但他仿佛能听到,那看不见的中,正传来泥土松动、缓缓滑落的细微声响。

泰极否来……他喃喃自语,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鼎盛时期的怀念,有对现状的无奈,更有一种明知趋势难以逆转,却仍要恪尽职守、勉力维持的坚持。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这便是盛世帷幕将落的必然吗?

他知道,周王朝的世周期,正在走向尾声。他所能做的,便是在这城复于隍的规律面前,谨守勿用师的告诫,通过内部尽可能正确的政令调整(自邑告命,贞),来延缓衰落的进程,减少王朝转折时的震荡与憾惜(吝)。

帝国的车轮,在历史的坡道上,经过漫长的平稳行驶后,惯性渐渐减弱,开始感受到那难以抗拒的下滑之力。一个时代,正在缓缓落下它的帷幕。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描绘周康王晚年,面对边患再起、内部渐显松弛的复杂局面,最终采纳老臣建议,放弃大规模武力征讨,转而采取审慎内部调解策略的故事,深刻阐释了泰卦上六爻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的必然规律与应对智慧。面对泰极否来、盛世周期律开始发挥作用(城复于隍)的客观现实,康王明智地认识到不宜再轻易动用武力、耗费国本(勿用师),转而力求通过中央王朝内部发出谨慎的政令(自邑告命)来进行调整和应对。虽然努力坚守正道(贞),但终究无法完全避免力不从心的憾惜(吝)。这一章深刻揭示了任何通达安泰的局面都难以永恒,盛极而衰是自然法则。在泰世转向之时,执政者需要清醒认识局势变化,收敛锋芒,避免妄动,转而以内修、守成为主,谨慎应对,虽难免憾惜,但亦是顺应规律、保存根基的明智之举,为泰卦的完整演变画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句号。

故事总结与卦象启示

成康之治的兴衰历程,完整演绎了泰卦从开创、鼎盛到转向的内在规律。它描绘了阴阳和合、万事亨通的理想状态,也深刻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

代表的当前状态:泰卦代表一种通泰、和谐、顺利的最佳状态。阴阳交融,上下同心,万事如意。无论是个人事业、家庭关系还是团队合作,都处于一个非常顺畅、充满活力的时期。

后期发展的方向:

连类而进:开局要“拔茅茹,以其汇”,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奋进。

博大中正:执政要“包荒”、“中行”,胸怀宽广,行事公正。

居安思危:鼎盛时需知“无平不陂”,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艰贞自守。

诚信相交:上下级要“不戒以孚”,以轻盈谦逊和绝对信任维持和谐。

主动融合:通过“帝乙归妹”般的方式,促进深层次的交流与结合,巩固泰局。

泰极否来:必须清醒认识“城复于隍”是必然规律,盛极而衰时,应转向守成,切忌妄动。

泰卦的整体指引是:“小往大来,吉,亨”。核心在于 “交” 与 “通” 。要达到并维持泰和局面,关键在于上下内外能否交流、沟通、融合。同时,必须铭记泰极否来的规律,在顺境中不忘逆境,居安思危,方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这种亨通的局面。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