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朕的北宋欢乐多 > 第262章 裂痕与微光

朕的北宋欢乐多 第262章 裂痕与微光

作者:周三吃瓜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20:37:00 来源:全本小说网

北疆短暂的平静,如同冰封的河面,看似坚固,实则暗流湍急。狄咏试图构建的新防御体系,沈括执着攀登的技术险峰,以及来自后方无形战场的侵蚀,都在这平静的表象下,悄然积累着压力,直至出现第一道清晰的裂痕。

一、 惊变的黎明:掷弹营的挫折

辽军主帅耶律斜轸显然汲取了鹰嘴隘的教训。他不再进行大规模、密集的步兵冲锋,而是重新发挥其骑兵的机动优势。数支千人规模的辽军铁骑,如同鬼魅般绕过宋军重点布防的核心壁垒,利用其来去如风的速度,专门袭击宋军的后勤辎重队伍、外围哨所,以及……落单的“震天雷掷弹营”训练小队。

这一日黎明,一支五十人的掷弹营小队,在一都步兵的护卫下,前往一处预设阵地进行野外适应性训练。然而,他们刚刚离开主力营寨不到十里,便被一支千余人的辽军精骑盯上。

辽军骑兵并不靠近强攻,而是利用骑射优势,在远处不断以箭雨覆盖骚扰,同时派出小股骑兵反复冲击,试图分割掷弹营与护卫步兵的联系。

“结圆阵!弩手掩护!”掷弹营都头声嘶力竭地下令。

训练有素的掷弹营士兵迅速靠拢,结成防御阵型,弩手向外射击。然而,沉重的“震天雷”在移动和仓促间难以有效使用,引线点燃需要时间,而辽军骑兵根本不给他们这个机会。

一名掷弹手在同伴掩护下,刚点燃引线,还未来得及掷出,一支刁钻的狼牙箭便射穿了他的手臂!剧痛之下,陶罐脱手落下,冒着青烟在圆阵内部滚动!

“躲开!”

惊呼声中,轰然巨响在宋军阵内炸开!虽然大部分士兵及时卧倒,但仍有多人被飞溅的破片所伤,阵型瞬间大乱。

辽军骑兵趁势勐冲,护卫步兵拼死抵抗,却难以抵挡骑兵的反复蹂躏。最终,这支掷弹营小队死伤过半,携带的三十多枚“震天雷”大多被毁或落入敌手,仅有少数人在护卫步兵的拼死掩护下狼狈撤回。

消息传回,北疆震动。

“废物!都是废物!”狄咏得知消息,又惊又怒。他怒的不是损失,而是掷弹营在野战中暴露出的致命弱点——过于笨重,依赖掩护,极易被高速机动部队克制。他精心构建的“绩效”训练体系,在真实的、不对称的战场环境下,显得如此脆弱。

更严重的是,此战之后,军中对于“震天雷”的质疑声陡然升高。

“看吧!我就说这玩意儿离了城墙就是累赘!”

“训练时威风,真遇上辽狗骑兵,屁用没有!”

“还掷弹营?赏钱是多,可也得有命花啊!”

绩效管理驱动的热情,在残酷的现实和鲜血面前,迅速降温。狄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调整战术,让掷弹营适应更复杂的战场环境?这需要新的训练方法、新的绩效指标,甚至可能需要武器本身的改进。

二、 工坊的“惊雷”与沈括的“顿悟”

“星火”工坊内,沈括对“火龙出水”的试验已不知是第几次失败。这一次,他尝试加厚了铜管壁,并改进了喷口的结构。然而,点燃引信后,伴随着比以往更勐烈的轰鸣,铜管并非向前喷射,而是从中段勐然炸裂!灼热的金属碎片四处飞溅,将试验的石室墙壁打得千疮百孔,负责点火的工匠虽提前躲避,仍被一块碎片划伤了脸颊,鲜血直流。

一片狼藉与硝烟中,沈括怔怔地看着那彻底报废的铜管残骸,脸上没有往日的狂热或沮丧,只有一种极致的平静。失败的碎片仿佛也划破了他脑海中某些固执的迷障。

苏轼闻讯赶来,看到现场惨状和沈括的神情,心中一沉,以为他终于要放弃了。

“存中兄,无恙否?此物……太过凶险,不如……”

“我明白了。”沈括忽然开口,打断了他,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力不可驭,则需疏导。堵则溃,疏则通……如同治水。”

他快步走到绘有复杂几何图案的木板上,拿起炭笔,将原先那些试图“约束”、“压缩”爆炸力的复杂结构尽数划去,转而画出了一个简单的、一端封闭、一端开放的厚壁圆筒。

“我们错了,子瞻。”沈括眼神灼灼,仿佛有火焰在燃烧,“我们一直想将爆炸之力约束在管内,推动箭矢。然此力太过暴烈,铜铁难束。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他指着那开放的筒口:“若将此筒倾斜,内置箭矢,筒底点燃火药。火药爆炸之力,无需完全约束,只需其向后喷涌之反作用,便可推箭而出!此力虽仍难精准控制,然结构简单,不易炸膛,或可一试!”

这是一个思路上的根本转变!从试图“驾驭”爆炸,转向了“利用”爆炸的反冲!虽然依旧前路漫漫,但至少避开了一个看似无解的死胡同。

苏轼看着那简单的草图,又看看沈括那重新焕发神采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这究竟是又一次危险的尝试,还是真正通往“火龙出水”的正确起点?他不知道,但他知道,沈括的探索,不能停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好!便依存中兄之言!”苏轼当即表态,“我立刻组织人手,按新思路打造样品!绩效目标:验证新结构可行性,评估其推力与射程!”

工坊的研究方向,因一次惨烈的失败,迎来了关键的转折。

三、 汴京的暗战:蛀虫现形与太子的“成本论”

掷弹营受挫的消息和沈括试验再次失败的风声,自然也传到了汴京。寿王一党趁机加大舆论攻势,那“奇技淫巧不足恃”的论调愈发响亮。

然而,孟云卿主导的反制也在悄然进行。那名被寿王控制、在物料上做手脚的户部小吏,因其频繁的赌场活动和突然阔绰的消费,引起了皇城司外围线人的注意。顺藤摸瓜之下,其与寿王府间接的资金往来被查实。

顾千帆没有立刻动手抓人,而是布下监控,准备放长线钓大鱼。同时,他将情况秘密通报给了孟云卿和苏轼。苏轼立刻在工坊内部进行了悄无声息的排查和清洗,将那小吏可能影响的环节全部更换人手,并进一步加强了物料入库的检验流程。绩效管理中关于“忠诚度”和“流程合规”的权重被提到最高。

一场无声的肃清在暗中完成,虽然未能直接打击到寿王,却有效地掐断了他伸向“星火”工坊的一只触手。

而在东宫,太子赵言对“绩效”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他得知掷弹营的损失和沈括试验消耗的巨大资源后,指着自己小本子上代表“震天雷”和“火龙出水”的图案,问少傅:

“少傅,造一个会炸的罐子,要花多少钱?训练一个会扔罐子的士兵,要花多少钱?沈先生做实验,炸掉的铜管又值多少钱?如果花了这么多钱,东西却没用,或者像现在这样被辽狗抢了、破了,那这些钱,是不是就算……‘沉没成本’了?绩效是不是也要算这个‘成本’?”

他自发地想到了“成本效益”的概念。太子少傅这次是真的惊讶了,他仔细向赵言解释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绩效的复杂面貌,在太子心中愈发清晰。

四、 裂痕与微光

北疆的局势,因掷弹营的挫折而蒙上了一层阴影。狄咏意识到,仅靠一种武器和固定的战术,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敌人。他必须重新评估绩效体系,加入更多的弹性、应变和协同作战的要求。

而“星火”工坊,则在失败的废墟上,找到了一丝新的微光。沈括的思路转变,或许预示着火器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尽管前路依然凶险,但至少有了方向。

裂痕已然出现,暴露了体系的脆弱;微光也在闪耀,指引着突破的可能。能否弥合裂痕,壮大微光,将决定北疆的未来,是走向更深的泥潭,还是迎来真正的转机。平静已然结束,新一轮的、更加复杂的博弈,正在拉开序幕。

掷弹营的挫折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于“震天雷”初胜喜悦中的北疆宋军。裂痕已然显现,是任由其扩大导致体系崩坏,还是将其作为磨刀石,砺出更锋利的刃?不同的选择,在北疆与汴京的各个角落,悄然上演。

一、 狄咏的“绩效”重塑:从单一利器到体系协同

掷弹营的败绩传开后,营内士气低落,外部质疑之声四起。狄咏没有急于惩罚败军之将,而是第一时间亲临掷弹营驻地。

他没有训斥,而是召集所有掷弹营官兵,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后绩效复盘会”。

“此战之失,非尔等不勇!”狄咏开门见山,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乃本将思虑不周,战术僵化之过!‘震天雷’非万能,犹如强弩利于守隘,却拙于追亡。以往绩效,只重投掷准度与杀伤,忽视了机动、掩护与应变,此乃大谬!”

他当场宣布了新的绩效改革方案:

1. 强化机动与野战训练:大幅增加负重越野、复杂地形快速转移、以及遭遇骑兵突袭时的应急反应演练。绩效指标:小队在不同地形下的单位时间移动速度、遭遇模拟袭击后的阵型重组速度。

2. 深化步掷协同:将掷弹营与最精锐的步兵都队进行固定编组训练,明确各自职责。步兵负责掩护、驱离敌骑、创造投掷窗口;掷弹兵则专注于把握战机,精准打击。绩效考评改为以“协同小组”为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 增设“战术应变”考核:设置多种复杂战场想定(如被伏击、后勤被断、通讯失灵等),考核各级军官的临机决断能力。绩效指标:在突发情况下,能否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完成任务或减少损失。

4. 心理韧性评估:将士兵在高压训练和模拟战斗中的情绪稳定性、抗挫折能力,纳入长期绩效观察范围。

同时,狄咏严令各军,不得私下非议掷弹营,强调“胜败乃兵家常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并将此次挫折作为全军检讨战术、提升协同的契机。绩效管理,从单纯追求武器威力,转向了构建人与武器、不同兵种之间更有机、更灵活的作战体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为了重振士气,狄咏精心策划了一次小规模的报复性行动。他利用辽军新战术的规律,设下圈套,以一支精锐步兵配合经过紧急适应性训练的掷弹营小队,成功伏击了一股骄横冒进的辽军骑兵,以极小的代价歼敌百余,并夺回了部分被掳去的装备。此战虽小,却极大地鼓舞了掷弹营的信心,也向全军证明了新战术的可行性。

二、 工坊的“曙光”与新的挑战

“星火”工坊内,沈括基于新思路打造的“火龙出水”试验筒,进行了首次测试。

这一次,没有震耳欲聋的炸膛声。伴随着一声略显沉闷的轰鸣和大量向后喷出的火焰浓烟,一支特制的、尾部绑缚着稳定羽翎的粗大箭矢,从倾斜的厚壁铜管中勐然射出,划过一道明显的抛物线,远远地扎在了百步之外的靶场上!

“成了!真的成了!”参与试验的工匠和学子们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虽然箭矢落点散布很大,精度堪忧,但这证明了“利用反冲推力”的思路是可行的!射程也远超现役的所有单兵弩箭!

沈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多日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但他很快又皱起了眉头,指着远处东倒西歪的箭矢:“然则,精度太差,力道难以控制,十箭九偏,尚难实用。”

苏轼亦是喜忧参半:“存中兄,此物虽成,然其声响火光,比之‘震天雷’亦不遑多让,极易暴露。且这铜管沉重,移动不便,恐亦如掷弹营般,易为敌骑所制。”

新的突破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提高精度和一致性?如何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如何将这种新武器有效地融入战术?工坊的绩效目标,立刻从“验证可行性”转向了“提升实用性、可靠性并探索战术应用”。

沈括再次投入废寝忘食的研究,试图通过调整火药分量、箭矢重量与形状、发射角度来寻找规律。而苏轼则开始思考,如何为这种新武器设计合适的载具(比如简易的可移动架子),以及拟定初步的操作规范和战术想定。技术的进步,再次跑在了战术和应用的前面。

三、 汴京的“成本”核算与太子的“绩效”新篇

掷弹营的损失、沈括试验消耗的巨大资源(尤其是昂贵的铜料),以及持续不断的北疆军费开支,让朝中关于“成本”的议论声逐渐变大。一些官员开始核算“震天雷”的单价,与传统的弓弩箭矢对比,质疑其“效费比”。

这些声音也传到了东宫。太子赵言拿着少傅帮他整理的、极其简化的“北疆军器耗费对比表”,小脸皱成了一团。

“少傅,一个‘震天雷’的价钱,真的可以造一百支最好的箭吗?那为什么狄将军还要用呢?”

太子少傅耐心解释:“殿下,账不能只算一面。一支箭可能射不穿辽军的铁甲,但一个‘震天雷’却可能炸死炸伤数名铁甲兵,甚至吓退上百人。这叫‘威慑力’和‘范围杀伤’,其价值不能简单用钱来衡量。就像陛下赏赐功臣,有时赏一块玉佩,比赏同样重量的金子更显荣耀,是一个道理。绩效,需算总账,算大账。”

赵言似懂非懂,但在他的“绩效笔记”上,在以往的成本和收益旁边,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天平,一边放着钱币,另一边放着一个小人吓跑一群敌人的图案,旁边标注“威慑”。他开始理解,绩效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更复杂的价值权衡。

孟云卿在后方,则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北疆。她利用清理户部蛀虫后理顺的渠道,优化了物资调配流程,将一些非核心、可替代的物料采购权下放至北疆本地,减少了运输损耗和中间环节,间接降低了总体成本。她的绩效,体现在提升整个后勤体系的“运营效率”上。

四、 寿王的“转向”与新的阴影

掷弹营的挫折和“火龙出水”初现的消息,几乎同时被寿王知晓。

“狄咏反应不慢,沈括这老家伙倒是命硬,居然又找到了新路子。”寿王眯着眼,手指敲击着桌面,“看来,直接针对工坊和军队,难度越来越大。”

他再次调整了策略:

1. 目标转向经济与民生:加大力度在江南等财赋重地制造商业纠纷,抬高粮食布匹价格,引发局部动荡,从根基上削弱朝廷支撑战争的能力。

2. 渗透重点变化:从试图窃取核心技术,转向收买那些能影响政策、掌握资源的的中层官员,比如漕运、盐铁、市易司等关键部门的官吏,进行“慢性放血”。

3. 舆论升级:不再泛泛而谈“奇技淫巧”,而是编造更具煽动性的“细节”,例如夸大“震天雷”误伤平民、“火龙出水”试验引发山火等“事故”,试图激起民怨。

同时,他再次联络耶律斜轸,建议其利用宋军调整战术的空窗期,以及即将到来的秋高马肥之际,采取更灵活、更持久的骚扰和封锁战术,重点打击宋军的后勤线和经济潜力,打一场“绩效消耗战”。

北疆的天空下,宋军在舔舐伤口,磨砺新技;工坊在曙光中迎接新的挑战;而汴京的朝堂与市井之间,一场关于成本、价值与民心的无形战争,正愈演愈烈。裂痕正在被努力弥合,微光也在顽强生长,但来自暗处的侵蚀,也变得更加隐蔽和多元。绩效的较量,进入了更深层次、更考验综合实力的相持阶段。真正的胜负手,或许已不在某一两种武器的优劣,而在于整个国家机器在巨大压力下的韧性与智慧。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