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17章 灰都飘成方子了,谁还用笔写

那是焚书之后的第三日清晨,沙洲上焦黑的残灰尚未被风与岁月彻底抹去。

柳妻独自立于高岸,衣袂在晨风中微微拂动,眼神平静地投向那片见证了一场决绝告别的焦土。

忽然,一阵本不该出现的东南风,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悄然掠过那片死寂的灰烬。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那些轻若无物的纸灰被卷起三尺,却没有如常理般四散飘零,反而像被赋予了生命,在低空中盘旋、聚合,凝成一道蜿蜒流转的轨迹。

那轨迹曲折有度,起落分明,赫然便是失传古籍《诊脉法》中,所描绘的“手少阴心经”的全息路径图!

柳妻的瞳孔猛然收缩。

更让她心神震颤的是,当那道灰色的经脉图流转至一个特定的穴位时,竟骤然凝滞不动,灰烬之中,浮现出三个模糊却蕴含着无上威严的金色纹路。

似字非字,似符非符,却在瞬间击中了她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那是她幼年时,在父亲膝下牙牙学语时背诵过,却早已在颠沛流离中遗忘的“心主神明诀”的开篇三字!

这三个字,仿佛蕴含着天地间最原始的律动,只看一眼,便让她几近干涸的丹田气海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然而,她没有伸手去触碰,更没有试图去捕捉这天赐的机缘。

她只是静静地,近乎虔诚地后退了一步,将自己从这幅神迹的中央剥离。

那阵奇异的东南风仿佛读懂了她的谦卑,卷着那道灰烬经脉图与三个金纹,越过她的头顶,悠悠然飘向村落深处,最终如一片疲倦的羽毛,轻柔地落在了村中小学堂的屋顶上,悄然散去。

知识,终究要回到它该去的地方。

灾厄却不会因为神迹的出现而稍有停歇。

当夜,村西头的张屠户家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嚎。

他家七岁的独子,不知何故突发咯血,不过半个时辰,小脸已憋成青紫,眼看就要不行了。

家人束手无策,只能围着孩子,发出绝望的哀鸣。

就在这时,屋内潮湿的北墙上,发生了另一件怪事。

墙壁上本就因漏水而生的零星黑斑霉点,竟像有了自主意识一般,开始缓缓移动、重组。

它们在粗糙的石灰缝隙间,慢慢拼凑出七个形态古拙的字迹——地榆、侧柏叶、茜草、白及、棕榈炭、藕节、仙鹤草。

那字迹笔画带钩,苍劲古朴,与村里仅存的一张涪翁药方拓片上的字迹,竟有七分神似!

闻讯赶来的老药工,提着马灯一见此景,激动得浑身发抖。

他颤抖着手抄录下来,又从怀里摸出珍藏的《百草真解》残卷,一经对照,顿时老泪纵横。

这七味药,赫然便是古籍中记载、却早已失传了数百年的止血奇方——“九转固络散”的主药!

次日天明,墙上的霉斑字迹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唯余一片淡淡的潮湿。

而那孩子,在服下按方配制的汤药后,竟奇迹般地止住了咯血,转危为安。

柳妻是清晨时分才听闻此事的。

她来到张屠户家门前,却没有踏入那道欢天喜地的门槛。

她只是在屋檐下,从篮中取出一只素碗,盛满清水,双手举过头顶,对着虚空,对着风尘,深深一拜。

一饮一啄,皆有天定。她不求,亦不敢领此功。

日子在一种诡异的平静与接连不断的奇迹中流淌。

月圆之夜,涪水江面浓雾如织,能见度不足三尺。

忽有守夜的孩童指着江心,发出一声清亮的惊呼:“快看!天上有神仙在走路!”

众人纷纷仰首望去,只见厚重的雾幕中央,竟被一道无形的力量撕开了一道笔直的光痕。

那光痕亮而不刺,宛如一根巨大的银针划破夜空时留下的轨迹,从东岸的码头,一路贯穿到西岸的村落。

就在光痕成型的刹那,沿江七十二户人家中,凡是曾经或正在遭受风湿痹症折磨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在同一时间感到体内某条淤塞的经络猛然一震!

一股温热的气流不受控制地在四肢百骸中流窜,他们不由自主地抬起手臂,五指微屈,隔着衣物,对着自身的某个穴位,做出了精准的“提插捻转”之状。

成百上千人,动作整齐划一,仿佛一支被无形将领指挥的军队。

节奏同步,起落一致,宛如被同一个灵魂所感召。

一套完整的行针动作施展完毕,光痕隐去,浓雾复合。

而那些人,只觉得多年来如影随形的酸麻肿痛,竟在这一瞬间减轻了大半,不少人甚至当场扔掉了拐杖!

柳妻就立在江边的滩涂上,她掌心朝天,清晰地感觉到那股磅礴的气机也穿过了自己的身体,仿佛有一根无形之针,同样在牵引着她的经络。

但她只是微微一笑,闭上了双眼,任由那股力量来去自如,没有丝毫想要驾驭或掌控的念头。

春耕时节,村东的老农在犁田时,铁铧深翻三尺,突然触碰到一块坚硬的巨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唤来乡邻,合力掘开,竟是一方巨大的青石碑。

石碑半面已被岁月腐蚀得不成样子,另一面却隐约可见一个字的残角——那是“教”字的右下部分,一个刚劲的折笔,一道凌厉的收锋。

有眼尖的人立刻发现,这残角的笔势,竟与数里之外,那片被焚尽书典的沙洲上,由大地脉络自发勾勒出的那个“承”字,同出一源!

村民们激动不已,认为这是圣物降世,纷纷要将其抬回村中祠堂供奉。

柳妻却亲自赶来制止了他们。

她抚摸着石碑上冰冷的纹路,轻声说道:“此非圣物,乃大地吐纳之一息,是这方水土想要说的话。话听到了,便好,不必供奉。”

她命人将石碑原地掩埋,只在上面立了一块小小的木牌,上书四字:“此处曾言”。

当晚风雨大作,雷电交加。

次日清晨,当雾气散尽,村民们惊骇地发现,那片被重新掩埋的田垄,其上的泥土竟自发隆起,不多不少,正好勾勒出了半个完整的“教”字轮廓。

它与十里之外沙洲上的那个“承”字,隔着田野与村庄,遥遥相望,形成了一种无声而庄严的呼应。

承与教,仿佛一个古老的约定,正在这片土地上缓缓醒来。

午后,柳妻为村里一位临盆的产妇诊脉。

她的右手三指刚刚搭上对方的寸口,还未凝神细探,异变陡生!

她自己的指尖竟开始剧烈地跳动,完全不受大脑控制,在产妇纤细的手腕上自行划动起来。

那是一种她从未学过,甚至闻所未闻的脉法!

指尖先是逆着经络走向疾行,再猛然折返顺流而下,最后在三个关键的穴位上,以一种奇特的韵律,三点轻按。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竟是一套早已失传的、用以安抚胎气的导气手法!

与此同时,她的脑海中轰然响起一段陌生的吟诵,苍老而悠远:“阳入阴分三百息,胎魂自合天地衣……”

她猛地抽回手,脸色煞白。

待产妇平安睡去,她跌跌撞撞地跑回家,翻出父亲留下的医书孤本——《灵枢·胎息篇》。

她一页页翻到最后,赫然发现,那句凭空出现在她脑中的话,正是这篇典籍亡佚的最后一行!

她怔怔地坐在原地,良久,拿起那个陪伴了她半生的紫檀木脉枕,一步步走到灶前,将它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灶火之中。

“原来……”她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敬畏与释然,“不是我在把脉……是脉,在教我。”

又一个黎明。

全村都沉浸在最深的寂静之中。

那片沙洲之上,“承”字的前六笔,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清晰可见,宛如刀刻斧凿。

唯有第七笔,那决定了整个字风骨的最后一捺,始终空缺。

忽然,东方天际刚刚泛起鱼肚白,一道无法言喻的淡金色弧线,自虚空中缓缓浮现。

它不似日光,不似电光,更像是一道纯粹的“意”,自九天之上垂落,其末端精准地指向了沙洲上一处尚还湿润的沙地。

恰在此时,一个赤脚的童子,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为了追逐一只晨起的蝴蝶,嬉笑着从岸边奔来,正要一脚跃过那片滩涂。

千钧一发之际,那道金线骤然凝实!

而那孩子的右脚,不偏不倚,稳稳地踩落在了金线的终点之上。

泥沙翻卷,一个完美而厚重的捺笔,瞬间成型。

至此,“承”字七笔圆满。

那最后一笔,浑厚如大地收笔,苍茫若岁月终章。

柳妻立于远处的坡顶,目睹了这全程。

她没有发出一声惊呼,也没有上前一步。

待那懵懂的孩童笑着跑远,她才缓缓地,缓缓地转过身,向着与村庄相反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一步落下,她身后留在沙地上的足迹,竟随着她的前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轻轻抹去,悄然湮灭。

仿佛这片刚刚觉醒的大地,不忍心再留存下最后一位知医者的任何痕迹。

她走得很慢,却很坚定,仿佛要去往一个没有路的地方。

身后,村庄在晨曦中渐渐苏醒,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几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揉着眼睛跑出屋门,追逐着一只翅膀上带着露水的彩蝶,他们的笑声,清脆得如同玉石相击。

没有人注意到,那片刚刚见证了神迹的沙洲,此刻正微微起伏,仿佛沉睡的巨兽,刚刚被一声稚嫩的呼唤,惊动了最深沉的呼吸。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