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峪的捷报如同一剂强心针,暂时稳住了北疆的局势,也堵住了汴京城里许多质疑的嘴。然而,胜利的果实需要巩固,血的教训需要消化,而暗处的敌人,也从不会因一次挫败而放弃。当表面的烽火暂熄,更深层次的较量便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悄然展开。
一、 狄咏的“绩效”深化:从战果到体系
野狐峪的胜利,让狄咏麾下将士,尤其是重新证明了自己的掷弹营,士气高昂。但狄咏并未沉浸在喜悦中,他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绩效”复盘与深化。
他在中军大帐召集所有参与野狐峪之战的将领,进行了一次详尽的“战后评估会”。
“此战虽胜,然亦有不足。”狄咏开门见山,指着沙盘复盘道,“掷弹营与步兵协同,仍有滞涩之处,第三都接应稍慢,致使部分辽骑逃脱。伏击地点选择虽佳,但撤退路线预案不足,若辽军援兵更快抵达,我军将陷入苦战。”
他没有追究具体个人的责任,而是引导众人共同分析战术细节,寻找可以优化的环节。绩效管理,从单纯的结果考核,转向了对作战流程、协同效率、预案完备性的深度剖析。
基于复盘,他颁布了新的《北疆诸军协同作战暂行条令》,将野狐峪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文,明确了不同兵种在不同战术场景下的职责、行动规范和联络信号。同时,他下令各军依据此条令,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联合演练,绩效考评也随之调整,更加注重“过程协同”与“战术执行精准度”。
此外,针对耶律斜轸可能采取的报复以及越来越依赖袭扰后勤的战术,狄咏未雨绸缪,建立了更完善的“后勤护卫绩效体系”。他将运粮路线分段承包给不同的军官,明确其护卫责任、通行时间、损耗上限,并将完成情况与他们的升迁赏罚直接挂钩。同时,设立了几支专职的“游弈军”,在主要粮道外围机动巡逻,绩效目标明确:提前发现并驱散小股辽军,降低运粮队遇袭概率。
狄咏的努力,是试图将野狐峪的偶然胜利,转化为北疆防御体系的一种常态化能力。绩效,不再仅仅是驱动个人勇武的鞭子,更是编织一张坚韧协同之网的梭子。
二、 工坊的“新生”:“火龙出水”的蜕变与沈括的反思
“星火”工坊在经历了血的教训后,气氛变得凝重而审慎。沈括强制推行的“风险评议”制度,虽然延缓了一些项目的进度,却也有效杜绝了盲目冒进。
令人意外的是,被暂时搁置的“火龙出水”项目,反而在这种冷静的氛围中迎来了转机。沈括不再执着于一步到位的复杂设计,他接受了苏轼“由简入繁”的建议,带领那个精干的小团队,回归到最基础的问题——如何提高那根简单铜管的射击精度和一致性。
他们不再追求惊人的射程和威力,而是像工匠打磨一件艺术品般,耐心地调整每一个细节:火药的分量必须用特制的戥子精确称量,误差不能超过一钱;箭杆的粗细、重量、尾羽的形状和角度,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发射时铜管的仰角,也制作了简易的量角器进行规范……
这个过程枯燥而缓慢,绩效指标从“能否成功发射”变成了“连续十次射击的落点散布范围”。每一次试验的数据都被详细记录,并与之前的进行对比分析。
数日后,一次例行测试中,负责记录的学子突然兴奋地喊道:“沈公!苏学士!你们看!这五支箭,落点都在五步之内!”
众人围拢过去,只见百步外的靶场上,五支特制的箭矢虽然未能正中靶心,却密集地攒射在一个人形大小的范围内!这对于之前的“十箭九偏”来说,简直是飞跃式的进步!
“是了!是了!”沈括看着那簇箭矢,眼中闪烁着内敛的光芒,“非是此路不通,乃是我等此前心浮气躁,未得其中三昧!精准、一致、可控,此方是利器之道!”
他立刻下令,按照此次成功的参数,小批量试制十套这种改进后的“火龙出水”(他将其更名为“神机箭”,取“神机妙算”之意),并开始起草相应的《神机箭操作规范》。绩效目标也随之调整为:实现‘神机箭’的小批量稳定生产,并培训出首批合格的操作手。
沈括自己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疯狂演算,而是更多地出现在工坊现场,与工匠们一起讨论技术细节,听取他们的实践经验。李匠头的死,仿佛卸掉了他身上某些不切实际的狂热,让他变得更加沉稳、务实,也更懂得珍惜和依靠团队的力量。
三、 汴京的“砥柱”与太子的“权衡”
野狐峪的捷报和工坊事故的妥善处理,让赵小川顶住了朝堂压力,再次坚定了支持北疆的决心。他在朝会上明确表态:“北疆狄咏,善战能守;‘星火’沈括,虽有小挫,然锐意进取。此皆国之干城,不可因一时靡费或意外而轻弃!户部当继续保障供应,然需更重‘效费’之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将“效费权衡”的概念正式提了出来,要求户部在保障供给的同时,也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既是对狄咏和沈括的提醒,也是对章惇等持重官员的安抚,试图在支持革新与控制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章惇领旨,心中虽有无奈,却也只得执行。他召来户部能吏,开始更精细地核算北疆各项开支,试图找出可以优化的环节,其绩效目标悄然转变为:在保障前线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军费开支的“节流”。
而在东宫,太子赵言的“绩效”课进入了更实际的阶段。太子少傅不再仅仅讲述概念,而是拿来了一些简化过的、关于漕运损耗、各地粮价、军械制造成本的报表。
“殿下请看,江南漕粮运至北疆,每石官价运费几何?若遇风雨、匪患,损耗又几何?此皆成本。北疆造一‘神机箭’,耗费相当于多少石粮食?若此箭能在野狐峪般战斗中击溃辽骑,节省下的军饷抚恤,又价值几何?”
赵言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小脸皱成一团,努力理解着这庞大的帝国机器是如何通过一道道看似枯燥的算式维系运转的。他在他的本子上,画了许多箭头,从“江南”指向“北疆”,旁边标注着数字和问号。绩效的权衡,从抽象的理念,开始向具体而微的资源调配深化。
四、 寿王的“新棋”与孟云卿的“针线”
面对北疆局势的再次稳定和宋廷内部的暂时统一,寿王赵俣知道,硬碰硬难以奏效。他再次转变策略,将目光投向了更基层、更不易察觉的环节。
“赵小川不是讲‘效费权衡’吗?那本王便让他的‘效’降低,‘费’增高!”寿王对谋士吩咐,“让我们的人,在漕运、矿冶、将作监等基层衙门,不必做大事,只需在规章流程内,稍稍‘严谨’一些即可。比如,漕船检验多费些时日,矿砂入库多盘查几遍,军器验收标准‘严格’执行……积少成多,必使其效率大减,隐形成本倍增!”
这是一招阴损的“软刀子”,利用官僚体系固有的惰性和僵化,给北疆的战事机器增加无形的摩擦。绩效目标:在不引发注意的情况下,使朝廷物资调拨效率整体下降一成。
与此同时,孟云卿的“内库”支援也变得更加精细和隐蔽。她不再大规模调动资源,而是像一位高明的绣娘,查漏补缺。她通过可信的渠道,了解到北疆某些特需的、却又在户部大盘子中容易被忽略的物资(如某些特定药材、用于制造量具的硬木、奖励工匠的精细食物等),然后动用宫廷份额或皇后体己,悄无声息地补充过去。她的绩效,体现在这“润物细无声”的精准支持上,维系着前线技术与士气的微妙平衡。
北疆的防线在狄咏的经营下愈发坚韧,工坊的技术在沈括的反思中稳步推进,而汴京的朝堂则在赵小川的掌控下维持着脆弱的平衡。然而,寿王那旨在增加“摩擦系数”的软刀子,已然出鞘。这无声的侵蚀,虽不似战场烽烟那般壮怀激烈,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拖垮整个帝国的战争潜力。砥柱虽固,潜流已生。下一轮风浪的考验,或许将来自于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
寿王那柄名为“官僚惰性”的软刀子,悄无声息地挥出,并未见血,却开始让大宋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发出了令人不安的、滞涩的摩擦声。效率,这个绩效管理的核心,正遭受着来自内部的、难以名状的侵蚀。
一、 北疆的“无米之炊”与狄咏的应对
狄咏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原本预计五日内抵达的一批用于制作箭杆的特等柘木,在漕运关卡被以“查验虫蛀”为由,硬生生扣留了三天。一批急需的、用于治疗营中疫病反复的药材,在药库交割时,因文书上一处无关紧要的印章模糊,被要求退回重盖,一来一回又耽误了两日。
“将军,不是下面的人不尽心,实在是……规矩如此,他们也不敢通融啊。”负责后勤的参军一脸无奈地向狄咏禀报,“各地衙门近来似乎都格外‘严谨’,事事都要按章办,一点变通不得。”
狄咏眉头紧锁。他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这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的效率下降。耶律斜轸的骑兵袭扰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设伏反击,可这种弥漫在官僚体系中的“严格按章办事”,却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让你有力无处使。
绩效管理,面对这种“合法”的拖延,显得有些无力。他无法因此惩罚那些看似尽职尽责的底层官吏。
“不能坐以待毙。”狄咏对幕僚们道,“他们拖得起,前线的将士和工坊拖不起!”
他迅速调整了策略:
1. 开辟非正式渠道:密令各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与当地信誉良好的大商户建立直接联系,采购一些非核心但急需的物资,绕开繁琐的官方流程。绩效目标:确保关键物资不缺货,容忍一定的成本上浮。
2. 派员专项督办:对最重要的几项物资,如“神机箭”所需的特定铜料、治疗疫病的特效药材等,派遣级别较高的军官持他的手令,亲自前往相关衙门坐催,以势压人,打破僵化的流程。绩效指标:特定关键物资的延误时间缩短五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朕的北宋欢乐多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